-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上路”置于“俨骖騑”后;状语“于崇阿”置于“访风景”后)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唱”后省略介词“于”)
(3)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意表被动)
(4)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无被动标志,语意表被动)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
C.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
【小题2】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____________)
(2)潦水①尽而②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①名词,____________。②连词,__________)
(3)俨①骖騑②于上路③,访风景于崇阿(①形容词________。②名词,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走上路程;动身。④名词,________)
(4)层峦耸翠,上①出重霄;飞阁流丹,下②临无地(①名词作状语,____。②名词作状语,_______)
(5)鹤汀凫渚,穷①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②冈峦之体势(①动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
(6)披绣闼①,俯雕甍②,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③其骇瞩④(①名词,_______。②名词,______。③形容词,______。④_______)
(7)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名词,_________)
(8)云销①雨霁②,彩③彻区④明(①通“__________”。③________。④名词,__________)
(9)渔舟唱晚,响穷①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②(①副词,____。②名词,_____)
(10)遥襟甫①畅,逸兴遄②飞(①副词,________。②形容词,_______)
(11)四美①具,二难②并(①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②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
(12)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①等,壮其文辞,益欲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宴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宴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
B.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
C.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
D.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
A.膝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 |
B.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
C.躬诣,古代下级面见上级时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去”的意思。 |
D.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膝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
B.因为滕王阁风景优美,又有文辞壮美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他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
C.从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可以看出,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领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宴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2)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诗意速通:闲居小台,足不出户,即可望见云雾缭绕的绵绵青山。鸟儿们在缓缓落下的夕阳的映照下返回自己的巢穴。好一派闲适的秋原风光,好一些闲适的山间隐士。我想,这小台隐藏在这葱茏山林中,人们在远方的山林边际,是根本无法看到的!裴秀才呀,像我这样的好客,哪怕是夜晚,兴之所至,也会乘着夜色来你这小台,你可得记住,你屋子的门不要关上!【小题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小题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归雁(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做了铺垫。 |
B.领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
D.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薇草,这是作者的虚笔。 |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莫愁:相传是战国时的女子,貌美如仙,爱好歌舞。②梁广:画家,擅画海棠。海棠
刘子翚
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
初种直教围野水,半开长是近清明。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②题拂:题咏赞美之意。【小题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首联都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海棠。郑诗把春风拟人化,着意为海棠涂抹颜色;刘诗把海棠拟人化,以“幽姿淑态”尽情开放,撩拨春情。 |
B.郑诗颔联从侧面描写海棠的色泽和神韵,鲜红艳丽、娇娆妩媚于一体的表里之美。 |
C.从描写角度来看,刘诗颈联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海棠香与色。 |
D.郑诗不仅诗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而且清婉明白,语言精当,可谓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
甲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注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壤为类。悠悠乎与颗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潜潜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钴姆潭西小丘记》节选柳宗元)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 徒:随从 |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交会 |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持,举 |
D.余怜而售之 售:卖出 |
A.醉则更相枕以卧 可以笼而有之 |
B.不知日之入 丘之小不能一亩 |
C.攀援而登 惑而不从师 |
D.悠悠乎与颢气俱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A.甲文开篇先从他处着墨,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
B.甲文第二段先写自己被登高所见的景观震惊,接着写出了见到美景时似乎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感受。 |
C.甲文作者从高峻峭拔的西山中感受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慰。 |
D.乙文反复描写小丘的美景,以及游览时的惬意,极力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小题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公安县怀古[注]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秋。是年,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功底。 |
B.首联构思精巧,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
C.颔联中,“催”字将秋季昼短夜长的自然状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
D.颈联写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
【小题2】杜甫本诗与其《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②戍楼空。
松楸③远近千官冢,禾黍④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⑤。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兵合:指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③松楸:指墓地上栽种的松树、楸树。④禾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黍离》一诗。⑤洛中:即洛阳。【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追述前朝历史,“残”和“空”二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
B.颔联通过描写眼前成千上万座达官贵族的坟冢、高低错落的宫殿,来表现金陵的繁荣盛况。 |
C.颈联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
D.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多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