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开门见山,雄浑有力,过去是听说,今天终于得以登楼见到。 |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划分开吴国与楚国,日月星辰都像在它上面漂浮着,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
C.颈联写登楼所引发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只剩下一条孤舟陪伴自己。但从整体看来,本联把前面阔大的境界变得狭窄了,稍显突兀,看不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
D.尾联诗人凭栏杆北望,不禁声泪俱下。昔日的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只有老泪纵横了。 |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_,_以……为老师_
②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的景物,是近景。 |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
B.门生:汉人称亲授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魏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
C.序:也称“叙”或“引”,相当于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 |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长大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
C.王羲之书法精湛,擅长楷书和草书,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为人狂放傲岸,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非常怨恨他。 |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2)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2)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俨骖騑于上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5)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6)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题目: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谢脁,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在静寂的夜间,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西楼。“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 |
B.第三句写俯视,第四句写仰观,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
C.最后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脁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 |
D.这首诗中,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看似信笔挥洒,实则脉络分明,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指大家、许多人。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指小学教育。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2)被动句
③不拘于时 “_________________”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④耻学于师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