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 高适(700-765)
- 《燕歌行》
- 《别董大》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发端两句便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
B."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前句“飞”字预警了军情危急,时空快速切换,从榆关、碣石至瀚海、碣石,气氛从宽缓渐入紧张。 |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最象,渲染了萧条阴惨的氛围,烘托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
D.同为边塞诗,李颀的《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高适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 |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①金②伐③鼓下榆关④,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①摐:撞击。②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③伐:敲击。④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断杀,突出将土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海②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何处落:梅花落,乐曲名,此处将其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②海:湖泊。【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 |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
C.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D.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绵延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注]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載,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
C.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
D.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小题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①(其三)
高适
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注]①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称。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此次远行徒劳无功,未得到预期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内心极度失望。 |
B.颈联描写边塞独特的景象,水从极陡的山坡上流下,山峰皆直入云霄,险峻而迷蒙。 |
C.诗歌第七句,“自堪”实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尽感慨。 |
D.诗歌第八句,“青袍”代指低级官吏,“何事”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注]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枚马: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小题1】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先以反语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
C.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较为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厚。 |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首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丘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小题1】概括首联中“难”字的丰富含义。
【小题2】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③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鬓华”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 |
B.颔联“百年将半”抒发了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 |
C.颈联将“白衣”和“乌帽”突出表现家贫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 |
D.尾联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
【小题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