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发端两句便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B."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前句“飞”字预警了军情危急,时空快速切换,从榆关、碣石至瀚海、碣石,气氛从宽缓渐入紧张。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最象,渲染了萧条阴惨的氛围,烘托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同为边塞诗,李颀的《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高适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
【小题2】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评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请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注]①摐:撞击。②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③伐:敲击。④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断杀,突出将土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小题2】本诗序言说“感征戍之事”而和之,本诗节选部分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何处落:梅花落,乐曲名,此处将其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②海:湖泊。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C.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D.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绵延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小题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注]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載,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D.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小题2】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
【小题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

高适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注]①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青夷军,唐驻军名称。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此次远行徒劳无功,未得到预期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内心极度失望。
B.颈联描写边塞独特的景象,水从极陡的山坡上流下,山峰皆直入云霄,险峻而迷蒙。
C.诗歌第七句,“自堪”实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尽感慨。
D.诗歌第八句,“青袍”代指低级官吏,“何事”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题2】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注]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枚马: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小题1】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先以反语语气感慨一代枭雄梁孝王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李诗“舞影”二句将“渌池”“汴水”等较为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歇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厚。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首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题2】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丘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小题1】概括首联中“难”字的丰富含义。
【小题2】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鬓华”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
B.颔联“百年将半”抒发了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
C.颈联将“白衣”和“乌帽”突出表现家贫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
D.尾联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E. 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小题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