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 王昌龄(690-756)
- 《从军行》
- 《芙蓉楼送辛渐》
- 《出塞》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 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找出诗中一个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要求:①符合诗意;②想象合理;③不超过100字;④标点使用准确。
采莲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小题2】以下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第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评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诗中最能点明送别季节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小题2】以下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
B.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
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
D.全诗意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2)诗中哪个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的感受,更写出了此时与朋友分离时的内心感受?
【小题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1)诗中的送别发生在什么季节?(2)诗中哪个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的感受,更写出了此时与朋友分离时的内心感受?
【小题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小题2】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要分析。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小题1】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
【小题2】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题2】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当地居民以慷慨悲歌、尚气任侠著名,故多并称。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当地居民以慷慨悲歌、尚气任侠著名,故多并称。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桑林叶落杈疏,加之寒蝉的鸣叫,更显寒意,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 |
B.第三、四句说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看到的只是黄芦草,进而将边塞之景描写得苍凉之极,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 |
C.第五、六句写幽、并两州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相伴到老,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一种无奈结局。 |
D.这首诗华美绚丽,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2)“穿金甲”的“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2)“穿金甲”的“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