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①
韩 愈
进士侯喜。
右其人②,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有删改)
(注)①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右其人:古代书写从右至左竖写,侯喜的名字最先在右边写出,故如此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
(2)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①
韩 愈
进士侯喜。
右其人②,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
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
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有删改)
(注)①状:文体的一种,用于陈述事件经过或人的事迹。②右其人:古代书写从右至左竖写,侯喜的名字最先在右边写出,故如此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喜死不恨矣 恨:遗憾 |
B.比者分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 |
C.不其然乎 然:这样 |
D.大阁下之德 德:感激 |
A.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 此其志不在小 |
B.尝欲荐之于主司 极娱游于暇日 |
C.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 而后乃今培风 |
D.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
A.侯喜非常有才华,但参加科举考试十几年,却没有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人,以致考场败北,有志难展。 |
B.侯喜被卢郎中赏识之后,一改颓态,重新有了雄心壮志。作者也为他感到高兴。 |
C.作者认为,知己难遇,所以才有“士为知己者死”。侯喜能够被卢郎中赏识,卢郎中正是侯喜的知己。 |
D.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不是推荐侯喜,而是感慨知己难遇,赞美卢郎中能慧眼识人才。 |
(1)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
(2)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拼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剌史。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②桡(ráo):船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小题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请简要赏析。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拼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剌史。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②桡(ráo):船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
C.“烟波荡漾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
D.颈联对句中的“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髙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点,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的瑰丽情景。 |
【小题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小题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小题1】与《登高》相比,本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小题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②云青青兮欲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遂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梦啼妆泪红阑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⑦一夜飞度镜湖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栗深林兮惊层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⑨艰难苦恨繁霜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名词的活用
①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②云青青兮欲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遂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梦啼妆泪红阑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⑦一夜飞度镜湖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栗深林兮惊层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⑨艰难苦恨繁霜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商人重利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台隍枕夷夏之交 枕:__________________
(2)序属三秋 三秋:__________________
(3)俨骖騑于上路 上:__________________
(4)披绣闼 闼:__________________
(5)山原旷其盈视 旷:__________________
(1)台隍枕夷夏之交 枕:__________________
(2)序属三秋 三秋:__________________
(3)俨骖騑于上路 上:__________________
(4)披绣闼 闼:__________________
(5)山原旷其盈视 旷: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__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
(2)腾蛟起凤 腾:__________________ 起:__________________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__________________ 星:__________________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__________________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____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___
(2)腾蛟起凤 腾:__________________ 起:__________________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__________________ 星:__________________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 题目。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