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
D.尾联写诗人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颜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①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②'。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夭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③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释: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兴吾宗(__________) (2)其俗颇质(__________)
(3)臣自分废黜(__________) (4)聪令有闻者(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儿有风骨 | B.称其不能理化 |
C.无复衣冠之望 | D.招致山东大儒 |
【小题4】第③段中的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①
(唐)司空曙
几度隔山川,故人江海别。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②。
注释:①云阳:县名;韩绅,诗人的老友。②共传:互相举杯。【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______)体诗。诗中有一联上下句被颠倒了,这一联是(______)联。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章法严谨。 |
B.首联从时、空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
C.颔联与中唐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
D.尾联想象离别后各自借酒浇愁的情形,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切。 |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社补阙范待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睛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小题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
B.诗歌开头两句中“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以“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并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诗人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各题。
【小题1】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小题2】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小题3】“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小题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②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③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④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⑤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⑦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⑧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小学而大遗⑨,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⑩反不能及,其⑪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
B.作者指出师的职能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方面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
C.第2段中,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
D.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其中他的主要批评对象是“今之众人”。 |
①学者:__________。
②孰:__________。
③乎:__________。
④之:__________。
⑤师道:__________。
⑥耻:__________。
⑦所以:__________。
⑧其:__________。
⑨遗:__________。
⑩乃:__________。
⑪其:__________。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释: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小题1】“张水部”指__________。
【小题2】从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不超过4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题3】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
B.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
C.“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
D.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张舍人之江东》的作者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 |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稍作停留,这两个字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
C.《送严士元》中诗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 |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自然景物,都融入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