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雄之言

唐·罗隐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2)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①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②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3)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③,不为人之所窥者,鲜矣。

[注]①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③峻字、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
【小题1】下面各项中的“于”与“则曰牵于寒饿”中的“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拘于时D.学于余
【小题2】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评价符合文意的项是
A.以百姓社稷为重B.行韬光养晦之道
C.是欺世诳众之徒D.有退逊正廉之性
【小题3】对第②段的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散结合B.凝练含蓄
C.简洁流畅D.洗练犀利
【小题4】文章三个段落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做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 遣
罗 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小题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西 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 施 滩
唐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①宰嚭,吴国太宰伯嚭。据《史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用珍宝美女贿赂伯嚭,伯嚭说服吴王准许越国求和。
【小题1】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小题1】从体裁角度看,两首诗都属于
【小题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陶者是底层社会的劳动者,其生活贫苦以至于屋无瓦片。
B.“鳞鳞”二字既是写大厦之多,同时写出剥削者比比皆是。
C.“尽被占”写出了蜜蜂享受尽无限风光和采花酿蜜的自由。
D.“为谁辛苦为谁甜”无疑而问,以反诘语气抒发强烈情感。
【小题3】(小题3)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又各具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B.三四句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C.五六句写山牵绕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作者只说锦城的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诗意含蓄而有韵味。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朴实无华,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黄 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E. 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察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赋体叙事,叙写诗人一年两次在极为适合游览的季节来到名胜之地锦江游玩。
B.颔联写锦江美景,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用了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
C.颈联写离愁别恨,故乡的山水,带着离情,牵绕别恨,让诗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D.尾联以景句作结,描绘了一幅乔木高耸,云遮雾绕的画面,情韵悠长,又余味无穷。
E. 诗歌的技法工巧,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别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
【小题2】本诗情感真挚,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
B.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
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
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E. 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