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 崔颢(704-754)
- 《黄鹤楼》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画,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
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北地所产良马。【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
C.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意象或浓烈或清淡,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 |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小题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
C.颔联细致地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首律诗的结句部落在“愁”字上。试问:
【小题1】两首诗中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
【小题2】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两首律诗的结句部落在“愁”字上。试问:
【小题1】两首诗中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
【小题2】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小题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
【小题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的愁情是什么?
【小题2】结合本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的愁情是什么?
【小题2】结合本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潼关楼①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①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小题1】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题潼关楼①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①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小题1】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辽西①作
崔颢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②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注】 ①辽西: 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②沙虚: 指沙土不结实。
【小题1】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辽西①作
崔颢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②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注】 ①辽西: 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②沙虚: 指沙土不结实。
【小题1】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