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
C.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勖:命令 |
D.故病且怠 病:穷困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请以战喻 |
B.根拳而土易 蟹六跪而二螯 |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其孰能讥之乎 |
D.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因击沛公于坐 |
(1)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寿,长寿,活得长
B.实,果实
C.若,如果
D.爱,吝啬
(2)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_____)
A.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
C.故不我若也
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与韩荆州①书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发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②。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④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⑤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⑥。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令,人物之权衡⑧,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⑨,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节选自《李太白全集》)
(简注)①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常推荐贤士,受到士人的景仰。②龙盘凤逸:喻贤人在野或屈居下位。收名定价:获取美名,奠定声望。君侯:对尊贵者的敬称。③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诸侯:此指地方长官。历:普遍。抵:拜谒,进见。卿相:指中央朝廷高级官员。④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⑤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⑥参:参与。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天人,天道和人道。⑦开张:开扩,舒展。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以为礼。⑧司命:原为神名,掌管人之寿命。此指判定文章优劣的权威。权:秤锤;衡:秤杆。此指品评人物的权威。⑨惜阶前盈尺之地:意即不在堂前接见我。
(阅读指要)
这是李白年轻时写给当时荆州刺史韩朝宗的一封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除通过考试以外,向公卿投书献诗也是谋取官位的途经。这是一篇求职之作,李白希望获得韩朝宗的接见和赏识,却并不露卑屈之态,而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文章表现了李白傲岸的性格、“心雄万夫”的气概。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千百年来传诵联衰。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但愿一识韩荆州(________) (2)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________)
(3)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________) (4)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归”与“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中“归”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归书也必速 | B.似曾相识燕归来 |
C.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 | D.后五年,吾妻来归 |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小题4】李白在信的首段用了“周公吐握”和“毛遂自荐”两个典故,用意何在?
【小题5】《与韩荆州书》表现出李白怎样的思想、气概和抱负?
岑文本官高而忧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④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 ①岑文本(595—645)。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④谙:熟练。【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B.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C.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D.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
①长于文诰,时无逮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④其母怪而问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A.校省李靖骤称其才 称:称赞。 |
B.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迁:降职远调。 |
C.恐不与我同反 反:同“返”,返回。 |
D.俄病卒矣 卒:死。 |
A.江陵平,授秘书郎。 译文:江陵平定后,岑文本进入朝廷任秘书郎。 |
B.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译文:唐太宗说:“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你(颜师古)就不再担任原职了。” |
C.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译文: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 |
D.非勋非旧,滥登宠荣。 |
【小题5】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岑文本一直都在唐朝当官,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 |
B.岑文本当上中书侍郎,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不想让颜师古官复原职。 |
C.岑文本被提拔到中书令后反而感到忧虑,可见他不是狂妄自大的人。 |
D.综观全文,岑文本的后半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丘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小题1】概括首联中“难”字的丰富含义。
【小题2】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赋得残菊
李世民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用凝结了曙霜的“阶兰”作为陪衬,引出了晨光中的“岸菊”。 |
B.诗歌运用比拟手法,再现了残菊立于晨光中的美好形象。 |
C.“风劲”“残香”意在抒发诗人对残菊的怜悯之情。 |
D.以“凋轻翠”“飞碎黄”从叶子和花的颜色变化写“岸菊”之“残”。 |
E.末尾两句在前六句描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 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小题1】下面对柳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幸,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久为做官所“累”,因而为贬窜南荒为“幸”。 |
B.“闲依”含有闲散的无聊之感,“偶似”表明渐渐融入山林,慢慢适应隐士淡泊、闲适的生活。 |
C.本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闲适的田园生活,抒写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
D.本诗不假雕琢,放笔写来,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旷远,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复杂的感情。 |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隙也 隙:闲暇 |
B.觉而起 觉:睡觉 |
C.外与天际 际:交会 |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
例句:施施而行
A.披草而坐 |
B.穷山之高而止 |
C.攀援而登 |
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A.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作铺垫 |
B.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
C.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D.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夕阳的余晖。②枳棘:有刺的灌木。③鸳鸾:鸳,通“鹓”。相传鹓雏非梧桐不栖。【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秋景,奠定了全诗沉郁而又奔放的情感基调。 |
B.七、八句借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受。 |
C.九、十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
D.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弹剑高歌《行路难》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
宿紫阁山北村
(唐)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①,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②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③,身属神策军④。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注释)①紫阁峰:终南山的著名山峰,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陕西通志》卷九引《雍胜略》曰:“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峰上耸,若楼阁然。”故名“紫阁”。②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③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④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小题1】诗歌的中间十二句刻画了一个_________的形象,展现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场面。
【小题2】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颇具匠心,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