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向往隐逸,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即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女嫁娶毕,即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③蛩:蟋蟀。【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实写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
C.颈联“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临秋急”对“薄暮悲”,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
D.颈联从听觉角度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
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2】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小题3】颔联历来为人所歌咏,这两句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悟,也有人认为是“以乐写哀”,你认为呢?试分析。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景物写起,“危樯独夜舟”,暗暗呼应“旅”字,而“独”字更兼容情、事,表达出眼下特定的一种心绪意态。 |
B.颔联继续描写,仰观俯察,皆为“旅夜”所见。因地势“平”方显出原野之“阔”,造成星辰下“垂”的感觉。 |
C.颈联尽吐胸中积郁,以一个“岂”字作结,清楚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充满深刻的悲剧意识。 |
D.尾联中的“一沙鸥”是诗人借物自喻,表达了作者从此寄身“云水生涯”,自由自在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
【小题3】颔联历来为人所歌咏,这两句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悟,也有人认为是“以乐写哀”,你认为呢?试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2】关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小题3】谈谈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颔联对人物活动、自然景色的描写,都不是客观描述,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和清苦。 |
C.尾联连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一反,抒写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消尽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耽于山林的悠然情怀。 |
D.这首诗运用了以禅入诗的手法,将禅理禅趣与静谧的绘画美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了冲淡空灵的艺术境界,于山水美景之外,更有一层深邃的意境。 |
【小题3】谈谈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东屯①北崦②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至此。②崦:山。(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经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从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战地弥漫的黄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二者异同。
赠蜀府将(注)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逄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原题下小注“蛮入成都,频著功劳”,指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
B.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效忠国家的气节。 |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了蜀府将的精湛武艺。 |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府将被闲置冷落的遭遇。 |
请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请赏析以下内容: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抑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