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牡丹亭·惊梦(节选)

汤显祖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夭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选自《牡丹亭》,有删改)

(注)《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写女主人公被鸟鸣惊醒后看到满眼的春色而感觉眼花缭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
B.(步步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曲子把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C.“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与“赏心乐事谁家院”等使用对偶的手法突出了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
D.《牡丹亭·惊梦》写女主人公走出深闺,面对大好春光,感到自己的生命就像春色一样,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
【小题2】《牡丹亭·惊梦》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小题3】《牡丹亭·惊梦》是如何刻画女主人公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对(皂罗袍)这支曲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借姹紫嫣红的无人赏识,良辰美景在无可奈何中虚度,引起人们对美好青春被扼杀的深悲与共鸣。
B.“朝飞暮卷”形容轩阁的高旷,源自王勃的《滕王阁》:“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是对丽娘乘坐画船游玩时所见的园中春景的描写,表现了丽娘生活的无聊与苦闷。
D.“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是对绚烂春景的惊讶与赞叹,也是对辜负美好春光的遗憾,是对美好青春无人赏识无人陪伴的深沉的哀怨。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拙效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威,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晴虬须,色若绣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该气。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组,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石公:作者自号石公。②醪(láo):浊酒。③突间:即灶间。突,烟囱。④伯修:作者大哥的字。⑤晡: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B.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C.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D.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公”,是袁宏道给自己起的号。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取字、号的习惯。苏轼也曾取号为“东坡居士”。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以官职和籍贯作为称呼的习惯。
B.“晡”,古代计时的一种方法。根据古代的历法,古人对时间会有一些特定的称谓。如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七月既望”一说。
C.“家严”,指的是自己的父亲。古人在称呼上比较讲究,如古代王侯往往称呼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鸿门宴》中“亚父南向坐”中的“亚父”即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D.“未冠”,指的是没有行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女的成人礼,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古代男女要行冠礼,表示其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愚钝笨拙,他随作者到京师,与门隶们玩耍了半年,但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不知道。
B.文章共写了四个仆人,其中冬是作者的仆人,共记了四件事,描写较详;其余三个仆人是三弟的仆人,则描写较略。
C.我家狡猾的仆人,往往是得过且过的,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
D.作者举例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2)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良,字汉臣,涿州范阳人。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馀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鲁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馀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B.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C.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D.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灭北宋,后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B.金紫光禄大夫,古代文官官职名,初为加官,无职掌,隋唐以后为散官,在元代为从一品。
C.世祖,古代皇帝庙号,一般用于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
D.虎符,即兵符,是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持符者拿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良招募有方,民心归附。金末时局动荡,各地招募军队自卫,他带领民众以水为屏障,建造船只,采蒲根、捕鱼维持生计,归附的人多得难以容纳。
B.子良善于用兵,取得胜利。夏全联合大军攻打宿州,子良与守将偷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后他又带领部下活捉了想加害他的泗州知州。
C.子良爱护百姓,宅心仁厚。他曾率众救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百姓数万人,也派兵保护出城寻找食物的百姓,对于想到别地去的百姓,他也以船只资助。
D.子良生前加官,死享哀荣。他先后担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归德、泗州总管等职,被赐予金符、虎符;死后受追赠和追封,得到谥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
(2)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诗益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州万里 去:距离B.于是其诗益   工:工整
C.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D.嗜奇之士焉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苟有所得,则告予    谨拜表
B.成都,川蜀要地 唯倜傥非常人称焉
C.非壮强,多老死于其地 曩辱赐书
D.水行,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通诸子极严,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初补国学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投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 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迁礼部主事,拜监察御史。首言:“論祠烝尝,古今大祭,今太庙唯二祭,非礼也,宜据经行之。”不报。俄中书命黼巡视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横溃为灾,宜按故迹修浚。”亦不报。已而投黼江州路总管。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盗起河南,焚掠数千里,造船北岸,锐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黼乃独椎牛飨士,激忠义以作士气。十二年正月己未,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贼乘胜破瑞昌,右丞孛罗帖木儿遁。时黄梅县主薄也孙帖木儿,愿出击贼, 黼大喜。贼游兵至境,急檄诸乡落聚木石于险塞处,遏贼归路。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也孙帖木儿继进,贼大败。黼还,乃以长木数千,冒铁锥于耖,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贼舟。会西南风急,贼果扬帆顺流而至,舟遇桩不得动,余舟散走。行省上黼功,   请拜江西行省参政。二月甲中,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充秃坚不花自北门遁。黼引兵,布战具,贼已至,焚西门,乃张弩箭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东门,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自巷背来,刺黼堕马, 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B.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C.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屯江北/不报
D.九江居下/流实江东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于江西行省/请兵/电江北/不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屯田、百工、水利、交通等职事,长官为工部尚书。
B.明经,亦称“明经科”,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义、策向取士,出身与进土科同。
C.己未,为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千同十二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
D.从子,“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侄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黼孝敬恭顺,虽然他的父亲性格急躁,但李黼为了父亲身心安宁,尽力顺从父亲。
B.李黼积极进言,针对祭祀不合礼制之处及河果填淤之患提出建议,得到皇上的认可。
C.李黼智勇兼备,他命令在险要之处聚集木石,阻止贼军退路,且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D.李忠于职守,为保一方平安,多次打败乱军,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
(2)贼渡江,陷武昌,威顺王遁,舳舮蔽江而下,江西大震。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唯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  释:宽解B.百人而聚 率:大概
C.大概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D.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小题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B.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C.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D.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要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庵记

李贽

万历戊戌,余从焦弱侯至白下,诣定林庵,而庵犹然无恙者,以定林在日素信爱于弱侯也。定林不受徒,今来住持者弱侯择僧守之,实不知定林作何面目,则此庵属定林创建,名曰定林庵,不虚耶?今定林化去又十二年,余未死,又复来此,复得见定林庵。夫金陵多名刹,区区一定林庵安足为轻重,而旧椽败瓦,人不忍毁,则此庵虽小,实赖定林久存,名曰定林庵,岂虚耶!

夫定林,白下人也,自幼不茹荤血,又不娶,日随其主周生赴讲,盖当时所谓周安其人者也。余未尝见周生,但见周安随杨君道南至京师。时李翰峰先生在京,告余曰:“周安知学。子欲学,幸毋下视周安!”盖周安本随周生执巾屦之任,乃周生不力学,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或独立檐端,或拱身柱侧,不欹不倚,不退不倦,卒致斯道。又曰:“周安以周生病故,而道南乃东南名士,终岁读书破寺中,故周安复事道南。”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又得李先生叹羡,弱侯信爱,则周安可知矣。后二年,余来金陵,获接周安,而道南又不幸早死。周安因白弱侯曰:“吾欲为僧。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弱侯无以应,遂约余及管东溟诸公,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改法名曰定林。此定林之所由名也。弱侯又于馆侧别为庵院,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此又定林庵之所由名也。

弱侯曰:“庵存人亡,见庵若见其人矣。其人虽亡,其庵尚存;庵存则人亦存。虽然,人今已亡,庵亦安得独存;惟有记庶几可久。”余谓庵已不足记也,定林之庵不可以不记也。今不记,恐后我而生者且不知定林为何物,此庵为何等矣。

夫从古以来,僧有志行者亦多,独定林哉!子独怪其不辞卑贱,而有志于圣贤大道也。故曰:“贱莫贱于不闻道。”定林自视其身为何如者,故众人卑之以为贱,而定林不知也。今天下冠冕之士,俨然而登讲帷,口谈仁义,手挥尘尾,可谓尊且贵矣,而能自贵者谁欤!况其随从于讲次之末者欤!又况于仆厮之贱,鞭棰之辈,不以为我劳,则必以为无益于充囊饱腹,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古无有矣。是宜记,遂为之记。不记庵,专记定林名庵之由。呜呼!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则此定林庵真不虚矣。

(选自李贽《藏书》,有删改)

(注)①焦弱侯: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人。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此庵属定林创建 第:宅子。
B.幸毋下视周安    下视:轻视。
C.送周安于云松禅师处剃为弟子 披:穿上袈裟。
D.且相率攘袂而窃笑矣 攘袂:捋起袖子。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安供茶设馔,时时窃听 自其不变者观之
B.夫以一周安,得身事道南 臣敢上璧
C.而余复书“定林庵”三字匾之 退论书策舒其愤
D.僧有志行者亦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安,仆役出身,先随周生,后事杨道南;因为奋力好学而致大道,得到焦竑、李翰峰的信任和赞许;后剃度为僧,法名为定林。
B.本文题为“定林庵记”,作者不在定林庵的形制规模上着笔,却围绕名之虚实展开叙述和议论,主要意图是想让后人记住定林庵。
C.作者从自己第二次来到定林庵写起,引出对定林庵往事的回忆,采用叙述并辅以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了定林“知学”形象。
D.本文语言运用依文而定,先用平和舒缓的语气叙述,为后文蓄势;到结尾处语势突然崛起,并多处用感叹句进行议论,语气强烈。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夫吾迄岁山寺,只多此数茎发,不剃何为?
(2)归礼穷士,日倚檐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焚 林 而 猎 愈 多 得 兽 后 必 无 兽 以 诈 伪 遇 人 虽 愈 利 后 无 复 君 其 正 之 而 已 矣。(《淮南子·人间训》)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保圣寺安隐堂记

(明)归有光

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云寺创于唐大中间,熙宁六年僧维吉重修,又谓维吉于祥符间创白莲寺。今里俗所指,以为白莲者仅在西庑,其后即为天随先生。区宇非广,不当别称为寺也。余少时过甫里,拜先生祠,游行寺中,寻古碑刻,殆无存者,惟元统二年《法华期忏田记》石存耳。成化二十三年,时国家累世熙洽,京师崇寺宇僧司八街剃度数万人,醮祠日广。左善世璇大章主持大兴隆寺,方被尊宠。而璇故里人陈氏子,初为寺比丘。得请,弛驿还省其母,因迎养于寺之爱日堂。明年从四明、补陀归,是岁八月重修此寺,又明年五月落成,明年还京师,凡为殿堂七,廊庑六十。初,坏殿时,梁拱间有板识绍兴、宝祐之年,故知以前修创盖不一,而无文字可考也。

寺之西北有安隐堂。异时僧每房以堂为别,如安隐比者无虑数十房,其后日圮,今东偏无僧寮矣。主僧法慧惧且尽废,而慧之徒又绝。先是安隐之房分为两派,慧乃与同堂之徒复合为一,誓相与共守之,而请余为之记。自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至今嘉靖四十三年甲子,盖又七十有八年矣,璇之修创,宜有记而复阙。慧以为寺之兴或有所待,而文章终不可无,故汲汲求其寺之故,欲余有所记述,其志非特区区一堂而已。余既无所于考,独璇事于所闻较著,是以识之。且以为彼非托于此,亦不能以传也。夫文章为天地间至重也,自大中迄今七百十有九年,世变多矣,而寺常存,盖无废而不兴,而文章之传者独少也,慧其知所重也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B.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C.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D.长洲东南五十里地/名甫里/天随先生之故居在焉/今为保圣教寺/而郡志又有白莲讲寺/然甫里无二寺/盖白莲保圣之别院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记事的文章或书籍;郡志是地方志的一种,主要记录一郡的山川、物产、人文等。
B.祠是为了纪念已逝的伟人、名士或祖先而修建的祠堂,专门用来供同族后代子孙祭祀。
C.京指帝王的都城,即国都,“京”“师”常并称指国都。明朝都城先在南京,后在北京。
D.廊庑,指“堂下周屋”,即堂下四周的廊屋,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住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圣寺遗存较少,可考资料贫乏。作者年少时经过甫里,拜谒天随先生祠,寻找古代碑刻,几乎没有,寺院修建时间无文字可考。
B.保圣寺几度重修,记载不够完备。保圣寺始建于唐朝,熙宁六年僧人重修,有简单记载,后来璇大章修葺保圣教寺,记载文字保存完备。
C.保圣寺日趋没落,法慧竭力维护。过去跟安隐堂差不多的几十间房,倒塌了不少,住持法慧担心其坍塌,就组织大家一起卫护寺院。
D.保圣寺饱经沧桑,应有文章记载。保圣寺历经七百多年,世事多变,寺院长存,可流传下来的文章太少,此次撰写记文,意义重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弛驿还省其母,因迎养于寺之爱日堂。
(2)余既无所于考,独璇事于所闻较著,是以识之。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太宗即位。壬辰春,帝南征,将涉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丙申春,诸王大集,帝亲执觞赐楚材曰:“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甲辰五月,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馀,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B.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C.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D.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起初为低级官员,到汉武帝时期地位渐渐变高。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也可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C.太祖:是古代君主的谥号,一般开国皇帝谥曰“太祖”。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古代人去世还有“崩”“卒”“不禄”等叫法,但与“薨”所指非一类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律楚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教导成人。长大后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颇有才华。
B.元太祖及元太宗对耶律楚材都十分赏识,耶律楚材得到俸禄以后都能与亲族分享,却从没有徇私情让他们做官。
C.太宗皇帝即位,但是一直由皇后掌握朝政大权,以致朝纲混乱。耶律楚材敢于忠言抗辩,皇后对其颇为忌惮。
D.耶律楚材最后死在任上,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多年担任朝廷的要职,但死后只留下一些书画、文章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
(2)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