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东屯[注]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境。大历二年杜甫在此避战乱。【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
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
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心看。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余。
清泠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芳樽夜”创设了送别宴席上美酒芬芳、温馨热闹的场面。 |
B.五、六句寓情于景,花瓣上挂满清凉露珠,檐边露水滴沥的描写,透露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 |
C.七、八句表明心意,化用典故,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
D.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虽略带感伤色彩,但基调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悲抑的感受。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封地来要挟鲁君。③宁子:指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首联以反问的句式明确有力地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
B.颔联使用典故,说明世人的可悲:他们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
C.颈联以萤火虫发光但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然呈球状但不是珍珠说明人们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D.尾联紧承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大火与萤火、明珠与露水进行对比,指出大火、明珠处境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