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城,春秋时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曾起兵在此讨伐叛军;幕府,山名,东晋时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水漫冶城,暮阳斜照征虏亭,诗人在荒凉之景中巧妙的把盛衰变化早现出来,紧扣题意,吊古伤今之情流露自然。 |
B.颔联通过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描写,表达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如旧,从而为下文议论感慨作准备。 |
C.颈联转入议论,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出历史兴亡的秘密,即“人事”才是历史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而非山川地形。 |
D.前两联以与六朝有关的历史景象,暗示千古兴亡之变迁。后两联在怀古的基础上抒发议论,发表感慨,进而揭示主旨。 |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①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①春盘:古代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即为“春盘”。皇帝也于立春前一日向臣僚赐春盘。②两京:即长安、洛阳两都。【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立春日,《登高》写于重阳节,因具体时间不同,两首诗抒发的感情也截然不同。 |
B.首联“忽忆”一词,表明诗人是由眼前的春盘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
C.颔联诗人具体回忆了昔日在两京时立春日庆祝的盛况,与今日之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除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外,诗歌还通过借助自然景物及人物的自身行为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
A.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唐·贾岛) |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韩翃) |
C.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宋·欧阳修) |
D.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宋·杨万里) |
送征雁
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余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风寒急,卷动飞霜,使征雁感到凄冷;“冷”字增添了诗歌的悲凉气氛。 |
B.一“惊”字,既显风卷云开月现之景,又绘征雁形孤影单、见月心惊之状。 |
C.“塞”句凸显征雁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影”句凸显征雁叫声的高亢嘹亮。 |
D.尾联卒章显意,呼应开头:诗人观雁南飞,将归思寄托于征雁,乡愁满怀。 |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长寿,活得长 ②其筑欲密 间距小 |
B.①不抑耗其实而已 果实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繁衍生息 |
C.①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②根拳而土易 弯曲,卷曲 |
D.①则又爱之太恩 恩情 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划破 |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已去而复顾
③他植者则不然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
A.驼业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 |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
D.若甚怜焉。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音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按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
C.额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
D.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诔议送书信,白领斜封三道印①。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②否?
注释:①斜封三道印: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②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句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诗人日高丈五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
B.“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意思是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
C.本诗的节选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收到友人所送新茶,第二层写采茶人的辛苦,第三层用奇特比喻寄托诗人心志。 |
D.诗人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盂简所赠新茶之后写下这首即兴作品。全诗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
悲 秋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
E.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
即日
李商隐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注]①金鞍:黄金装饰的马鞍。②银壺:古代用以计时的水斗。③白玉钩:白玉制的带钩,酒席上的游戏用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一岁林花即日休”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染力强。 |
B.“未放愁”语意丰富,既指春花的愁情尚未释放即已凋谢,也指赏花者的愁情尚未显现。 |
C.颈联用词极见功力,“衔”“傍”生动地描写出春末暝色四合、阴云低压的凄迷之景。 |
D.尾联注重色彩搭配,“金鞍”“银壶”“白玉钩”等意象,色彩华贵极具富丽之气。 |
有客
杜甫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①,小摘为情亲。
(注)①甲,指草木初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写起,顺理成章写到自己江边新居的宜人环境,表现喜悦之情。 |
B.“避俗”点明诗人择居此地的深层原因,一“颇”字则将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C.颈联中,访客对诗人小儿子衣冠不整的瞋怪极富生活情趣,体现出主客关系亲密无间。 |
D.诗人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诗,在如话家常般的叙事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 |
崇义里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