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①,歌声识采莲。
榜人②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
B.本诗是五言律诗。 |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
A.明快飘逸 | B.婉约含蓄 | C.质朴刚劲 | D.清淡自然 |
渔歌子·柳垂丝
李珣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小题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写渔父生活之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题2】请赏析“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的表达效果。
甲: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乙: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奎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
B.甲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 |
C.乙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乙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品,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 |
战 城 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注,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
隋堤怀古
张祜①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②,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①张祜,晚唐诗人。②江都事,隋炀帝南游,饮酒作乐,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临堤忆古,开篇点题,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自居的史事。 |
B.颔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为下文抒情张本。 |
C.“百二”与“三千”两词对举,以简约的语言传达出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深长。 |
D.本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怀古题材,既借古伤今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叹。 |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惠帝即位,杨骏辅政。时司隶荀恺从兄丧,自表赴哀,诏听之而未下,恺乃造骏。咸因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方在信宿,圣恩矜悯,听使临丧。诏未下而便以行造,急谄媚之敬,无友于之情。宜加显贬,以隆风教。”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居无何,骏诛。咸转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咸再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顷之,起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咸前后固辞,不听,敕使者就拜,咸复送还印绶。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咸又上表曰:“臣既驽弱,不胜重任。加在哀疚,假息日阕,陛下过意,授非所堪。披露丹款,归穷上闻,谬诏既往,终然无改。”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竞。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诏曰:“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谥曰贞。
(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 |
B.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 |
C.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 |
D.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 |
A.洗马,古代官名,是太子侍从官。因在太子出行时作前导,故又称为“太子洗马”。 |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绶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它也用来借指官爵。 |
C.驽,本意为马质性钝劣,又指软弱、无力。《出师表》中“庶竭驽钝”用后者意。 |
D.豪右,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 |
A.傅咸注重孝道,尊重孝顺继母。傅咸出朝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他前往,于是傅咸上表请求免职,在家侍奉继母;继母去世后,又离职为她守丧。 |
B.傅咸耿直狷介,痛恨势利小人。傅咸认为荀恺在诏书还没下达时就去辞行,拜访要人,急于表现谄媚逢迎的恭敬,就上书要求对他贬黜,以此弘扬教化。 |
C.傅咸恪守礼制,拒不接受诏命。因继母去世离职,不久,傅咸被起用为议郎长兼司隶校尉,他多次推辞,都未获准,就派人去拜见皇上,并归还印绶。 |
D.傅咸不畏豪强,弹劾豪右重臣。豪族扰乱朝野,他上奏罢免许多高官,京城肃然;他认为王戎没有尽职使风俗淳朴,李重、李义也没能匡正,一并弹劾。 |
(1)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2)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
魏子建,字敬忠。释褐奉朝请,累迁太尉从事中郎。初,世宗时平氐,遂于武兴立镇,寻改为东益州。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群氐作梗,遂为边患,乃除子建为东益川刺史。子建布以恩信,风化大行,远近清静。正光五年,南、北二秦城人韩祖香、张长命相继构逆,佥以州城之人莫不劲勇,同类悉反,宜先收其器械。子建以为城人数当行陈,尽皆骁果,安之足以为用,急之腹背为忧。乃悉召居城老壮晓示之,并上言诸诚人本非罪坐而来者悉求听免。肃宗优诏从之。子建渐分其父兄子弟外居郡戍,内外相顾,终获保全。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阐肃宗甚嘉之 诏子建兼尚书为行台,刺史如故。于是威震蜀土,其粱、巴、二益、两泰之事,皆所节度。先是,子建屡求归京师,乃遣刺史唐永代焉。子建将还,群氏慕恋,相率断道。主簿杨僧复先行晓喻,诸氐忿曰:“我留刺史,尔送出也!刀斫之数创,几死。子建徐加慰譬,句日方得前行,吏人赠遗,一无所受。而东益氐、蜀寻反,攻逼唐永,永弃城而走,乃丧一藩矣。初,北海王元颢内逼,庄帝北幸,子建谓所亲卢义僖曰:“北海自绝社稷,称藩萧衍,吾老矣,岂能为陪臣?”遂携家口居洛南,颢平乃归。太傅李延实子待中彧为大使,抚慰东土,时外戚贵盛,送客填门,子建亦往候别。延实曰:“小儿今行,何以相勖?弦子建曰:“益以盈满为诫。”延实怅然久之。子建自出为藩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洁己,不以财利经怀。及归京师,家人衣食常不周赡,清素之迹,著于终始。永熙二年春,卒于洛阳孝义里舍,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北史·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闻/肃宗甚嘉之 |
B.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闻肃宗/甚嘉之 |
C.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闻肃宗/甚嘉之 |
D.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闻/肃宗甚嘉之 |
A.奉朝请,指官员奉朝廷的召请而参加朝会,文中指魏子建脱去平民身份进京任职。 |
B.行台,“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其在驻扎地设立的临时机构称为行台。 |
C.社稷,指山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山神和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
D.外戚,指帝王的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从文中看李延实一家当属外戚。 |
A.魏子建广施恩德,颇有成效。东益州原镇将、刺史不得人心,致使氐人作乱,魏子建到任后推行德政,民风大治,境内安宁。 |
B.魏子建治乱有方,深得民心。南北二秦反叛时,他恩威并施消除祸患:当他离任时,百姓极力挽留,甚至迁怒于送行的官员。 |
C.魏子建忠于朝廷,进退有度。庄帝受元颢威逼逃亡北方,魏子建因年迈无法陪同,毅然携全家辗转洛阳城外,战乱平定才返回。 |
D.魏子建洁身自好,清廉奉公。他身处乱世,虽在富饶之地任职,却从不中饱私囊,等回到京师,全家人连衣食都不充裕。 |
(1)子建以为城人数当行陈,尽皆骁果,安之足以为用,急之腹背为忧。
(2)子建徐加慰譬,旬日方得前行,吏人赠遗,一无所受。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族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③平。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③古北:泛指北方边境。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征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 |
B.颔联中“连”、“动”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饯别的帐蓬从宫阙伸延到河边,军旗在风中猎猎飘舞的情景,表现了出征时饯别场面的热烈隆重和军容的威严雄壮。 |
C.“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 |
D.此诗虚实相照,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机趣盎然,古朴苍劲,铿锵流韵,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 |
春江晚景
(唐)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①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小题1】写出本诗中押韵的字:__________
【小题2】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小题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