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之也。他植者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复顾。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长寿,活得长   ②其筑欲   间距小
B.①不抑耗其而已    果实 ②非有能早而之也   繁衍生息
C.①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②根而土易 弯曲,卷曲
D.①则又爱之太 恩情 ②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指甲划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②已去复顾
③他植者不然 ④若是,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小题3】下列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驼种树。“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作“并没有办法使……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验其生枯,摇其本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12:4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E.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融以上多种情感于一诗,雄浑阔远,感慨深沉。
【小题2】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同类题4

课内语段练习,完成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解释划线词:
①驼种树 ②早实以    ③其也若子 ④不抑耗其实而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而厚遇之
B.爪其肤验其生枯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弩,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不然 请立太子为王
【小题3】句子翻译:
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类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指异之 始:才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知日入 ②耳得而为声
B.①箕踞遨 ②未尝往也
C.①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②而吾与子之共食
D.①洋洋与造物者游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B.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