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别名。【小题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的原因。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①。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襄阳既没,坚将彭超攻龙骧将军戴逯于彭城。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次于泗口,欲遣间使报逯,令知救至,其道无由。小将田泓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既而告城中曰:“南军垂至,我单行来报,为贼所得,勉之!”遂遇害。
③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次于泗口 (2)众号百万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 )
A.开辟 B.庇护 C.征召 D.躲避
(2)将趣城,为贼所获( )
A.通“趋” B.通“促” C.通“取” D.通“赴”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
B.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
C.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
D.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 |
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小题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郗超对谢玄被推举持有怎样的态度?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讶 | B.赞赏 | C.嫉恨 | D.不满 |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①
李商隐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②。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逐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注)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夏,作者由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弘农尉赴任途中。②关外心: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却被封为“关外侯”,他以之为耻。【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芦叶垂长、驿亭暂歇、夏景幽深,面对此清幽的芦丛,诗人“尘襟”暂为之一洗。 |
B.“昔年”“此日”对举,从“江南客”到生“关外心”,写出诗人较为复杂的内心活动。 |
C.颈联借咏思子台、玉娘湖等景物,寄寓深远,可能有母子悬念、夫妻相思之意蕴。 |
D.诗的首联与尾联正面写丛芦形象,中间两联扩展开去,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远。 |
送刘司直使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萄逐汉臣。
应使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萄(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
王劢,字公济,通之弟也。美风仪,博涉书史,恬然清简,未尝以利欲干怀。梁世为国子《周易》生,射策举高第,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轻车河东王功曹史。王出镇京口,劢将随之藩,范阳张缵时典选举,劢造赞言别,缵嘉其风采,乃曰:“王生才地,岂可游外府乎?”奏为太子洗马。出为南徐州别驾从事史。大同末,梁武帝谒园陵,道出朱方,劢随例迎候,敕劢令从辇侧,所经山川,莫不顾问,劢随事应对,咸有故实。又从登北顾楼,赋诗,辞义清典,帝甚嘉之。时河东王为广州刺史,乃以劢为冠军河东王长史、南海太守。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入为给事黄门侍郎。侯景之乱,西奔江陵,元帝承制以为太子中庶子,掌相府管记。出为宁远将军、晋陵太守。时兵饥之后,郡中凋弊,劢为政清简,吏民便安之。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入援,以劢监湘州。江陵陷,敬帝承制以为中书令。高祖为司空,以劢兼司空长史。高祖为丞相,劢兼丞相长史,侍中、中书令并如故。时吴中遭乱,民多乏绝,乃以劢监吴兴郡。元年,征为侍中、都官尚书,未拜,复为中书令。迁太子詹事,行东宫事,侍中并如故。废帝即位,加散骑常侍。时东境大水,百姓饥馑,以劢为仁武将军、晋陵太守。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请立碑,颂劢政绩,诏许之。征为中书监,重授尚书右仆射,领右军将军。四年五月卒,时年六十七。赠侍中、中书监,谥曰温。
(节选自《陈书·王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B.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C.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D.王至岭南/多所侵掠/因惧罪/称疾委州还朝/劢行广州府/事越中饶沃/前后守宰例多贪纵/劢独以清白著闻/ |
A.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在文中指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 |
B.《周易》称《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被道家奉为学门圣典,六经之首。 |
C.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为“射”,按所射的题目作答。 |
D.长史,职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为别驾,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 |
A.王劢仪表堂堂,气质非凡。他相貌出众,风度翩翩,在追随河东王出镇京口前,去拜访张缵,因容貌俊美受到对方的夸奖赞许,后被委以重任。 |
B.王劢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他广泛涉猎诗书典籍,策试成绩优异;后陪同梁武帝朝拜帝王陵,随行应答都有典故事实可考;赋诗则文质兼美,高洁典雅。 |
C.王劢不贪财物,为官清廉。还未做官时,就从不把私利和欲望挂在心上;做官后,更是廉洁自律,即使任职之地富饶,也清白自守毫不贪纵,名声显著。 |
D.王劢政绩卓著,颇有声誉。他多次临危受命,在兵乱之后或水灾时任职地方,拯救百姓于危难;无论在梁朝还是在陈,都深受皇帝的信任和百姓们的爱戴。 |
(1)及西魏寇江陵,元帝征湘州刺史萧循入援,以功监湘州。
(2)在郡甚有威惠,郡人表请立碑,颂劢政绩,诏许之。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
C.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本诗通篇写景,颇见次序。首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末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每空各填两个字)【小题2】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送別诗,句句写景,处处含情,请作简要分析。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
D.尾联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馈,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
B.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
C.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
D.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
A.字,是古代对人的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必须与名相呼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互为表里。 |
B.“迁” “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授”“徙”等,“迁”“徙”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授” “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
C.都督,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
D.檄,古代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的文告。文中“檄”是发文书征召之意。 |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朱修之因怕被牵连而逃走,最终因冯弘派遣回到了宋国。 |
C.在平定义宜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被迫杀掉了义宣。 |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各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宜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