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延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赠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
A.秀孝:秀才与孝康的并称,这是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被举荐的对象,只能是没有做过官的平民,他们经朝廷检验后录用为官员。 |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
A.华谭勤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白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则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
①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②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释)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日“吾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
索綝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刘曜将刘聪侵掠关东,以綝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聪将苏铁、刘五斗等劫掠三辅,除綝冯翊太守。綝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及怀帝蒙尘,綝乃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破贼党,迁定宗庙。永嘉六年,与阎鼎立秦王为皇太子,进救新平,小大百战,綝手擒贼帅李羌。七年及即尊位,是为愍帝。綝以首迎大驾之功,封弋居伯。又迁前将军、右仆射。寻又诏曰:“社稷之不陨,实公是赖。授卫将军,领太尉,军国之事悉以委之。”及刘曜侵逼王城,议綝为都督征东大将军讨之。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拜夫人荀氏为新丰君,子石元为世子。后綝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刘曜复率众人攻冯翊,帝累征兵于南阳王保,保左右议曰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乃发。曲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自长安以西,亦不复奉朝廷。百官饥乏,采稆自存。城中饥窘,人相食不可制。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綝曰:“汉陵中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后刘曜又率众围京城,帝使侍中宋敞送笺降于曜。及帝出降,綝随帝至平阳,刘聪戮之于东市。
(节选自《晋书·索綝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 |
B.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
C.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
D.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己螫/头其可截不/ |
A.秀才,是汉代以后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文中“举秀才”即此意。 |
B.食邑,即采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古代卿大夫收取封地上的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
C.左仆射,晋代指尚书省长官,有纠弹百官之权,与右仆射分管尚书省诸曹,位高权重。 |
D.陵,即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及禁卫军。 |
A.索綝挺身而出,匡扶晋室。索綝与曲允带领队伍,连续征战,频频击败敌人,并迎立愍帝登基继位,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
B.索綝作战勇猛,恩威并重。索綝先后多次成功抵御刘曜及其手下的进攻,又因索綝向来恩威并施,意图劫掠三辅的贼人不敢行动。 |
C.索綝深受信任,荣宠优渥。索綝前有迎驾之功,愍帝下旨将军国大事委托于他以示信任;后又曾解刘曜之围,他及家人得到了封赏。 |
D.索綝鉴察往事,直言进谏。长安城内出现了饥荒,而同时有人盗发汉代陵墓,时任左仆射的索綝借此劝谏愍帝应以汉武帝为鉴。 |
(1)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綝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
(2)曲允欲挟天子趣保,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注],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季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B.颔联写仰观。残星、笛声、雁横塞、人倚楼,视听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既形象传神,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用张翰和南冠楚囚的典故,表达毅然归去的决心。 |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既不能绥怀 绥:安抚 |
B.足明欺罔朝廷 罔:陷害 |
C.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
D.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
A.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
B.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
C.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
D.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石柜阁 (节选)杜甫
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
[注]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 |
B.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 |
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 |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
B.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
C.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 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
D.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
A.庶子,官名,始于周代,隋代东宫所属门下、典书二坊各以左右庶子为主官。 |
B.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太子是封建时代皇帝或诸侯王的嫡长子。 |
C.秩奉,本义为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文中指俸禄。 |
D.囹圄,本义就是监牢,后又引申出束缚、困难的意思。文中指“监狱”。 |
A.裴政很有才干。他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虽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受到时人的称赞。 |
B.裴政执法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
C.裴政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
D.裴政刚直不阿。云定兴把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大怒,调裴政出京担任襄州总管。 |
(1)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
(2)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直中书省
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①。
入直召对选德殿②,赐茶而退
宋·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注)①紫薇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②入直召对选德殿:《宋史》中有记载,孝宗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命必大等极陈当否”。③玉堂:翰林院。【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不仅展现了宫廷建筑的特色,而且也点明了诗人工作的地点。 |
B.周诗中“入直召对”的过程虽简略,但并不同于汉文帝召见贾谊时“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景。 |
C.两首诗在写作方法上都选择略写供职之事,注重选取眼前景物来丰富诗歌内容,借以表达情感。 |
D.周诗语言含蓄而隐晦,白诗语言平易而晓畅,虽然语言风格不同,但都充满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
(来护儿)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
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 |
C.尾联直抒胸臆,“时危思报主”一句拳拳之心尽显。 |
D.本诗意境凄楚悲凉,突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
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
B.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
C.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
D.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