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古风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①边。
(注)华池:此处指王母的瑶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托物言志,以荷花自喻,表达人生的感慨和理想。 |
B.荷花生于幽泉之侧,分外明艳动人,暗示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才华。 |
C.诗歌的末两句,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用人不问实际才干,只看门第的愤慨。 |
D.这首诗的语言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上将行
耿淖
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
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旌旗四面寒山映,丝管千家静夜闻。
谁道古来多简册,功臣唯有卫将军?
A.“扫定”说明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犬羊群”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
B.楼阁层城,落日余晖,景象雄阔。“闭”字暗示了严阵以待,防卫谨严。 |
C.马是良马“骅骝”,表明边关将士装备精良,将是“老”将,能征善战。 |
D.写旌旗招展映照山川,烘托军威强盛;“寒山”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衣服。 |
B.庠序,古时候学校的名称。殷称“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 |
C.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加《论语》为“六经”。 |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幽居冬暮①
李商隐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免盐铁推官一职,回到郑州闲居后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如羽翼被摧铩,身心交瘁,只得退守郊园忍受寂寞无聊。 |
B.诗人以寒鹜自喻,形象地写出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不改操守。 |
C.第五、六句写景色惨淡,暮色将至,自己也年华衰颓,为后句抒情蓄势。 |
D.本诗语言不刻意锤炼和精心藻饰,但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
听郑羽人弹琴
(唐)李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但作用不同,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
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 |
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
钟雅,字彦胄,颍川长社人也。雅少孤,好学有才志,举四行,除汝阳令,入为佐著作郎。母忧去官,服阕复职。避乱东渡,元帝以为丞相记室参军,迁振威将军。顷之,转尚书右丞。时有事于太庙,雅奏曰:“陛下继承世数,于京兆府君为玄孙,而今祝文称曾孙,恐此因循之失,宜见改正。又礼,祖之昆弟,从祖父也。景皇帝自以功德为世宗,不以伯祖而登庙,亦宜除伯祖之文。”诏曰:“礼,事宗庙,自曾孙已下皆称曾孙,此非因循之失也。义取于重孙,可历世共其名,无所改也。称伯祖不安,如所奏。”转北军中候钱凤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凤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玘斩之。明帝崩,迁御史中丞。时国丧未期,而尚书梅陶私奏女妓,雅劾奏曰:“陶无大臣忠幕之节,家庭侈靡,声妓纷葩,丝竹之音,流闻衢路,宜加放黜,以整王宪。请下司徒,论正清议。”穆后临朝,特原不问。雅直法绳违,百僚皆惮之。苏峻之难,诏雅为前锋监军、假节,领精勇千人以距峻。寻王师败绩,雅与刘超并侍卫天子。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随时之宜而坐待其毙。”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执简而至矣。”庾亮临去,顾谓雅曰:“后事深以相委。”雅曰:“栋折榱崩,谁之责也?”亮曰:“今日之事,不容复言,卿当期克复之效耳。”及峻逼迁车驾幸石头,雅、超流涕步从。明年,并为贼所害。贼平,追赠光禄勋。
(选自《晋书·钟雅传》)
【小题1】下列对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北军中候/钱风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凤起兵攻雅/程退据泾县/收合土庶/讨玘/斩之 |
B.转北军中/候钱风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风/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玘/斩之 |
C.转北军中/候钱凤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凤/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玘/斩之 |
D.转北军中候/钱风作逆/加广武将军/率众屯青弋/时广德县人周玘为凤/起兵攻雅/雅退据泾县/收合士庶讨玘/斩之 |
A.“服阕”,指守丧期满。中国古代守丧有“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B.“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如夏五庙、商七庙、周七庙。 |
C.“从祖父”,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
D.“崩”,中国古代专指帝、后的死亡:妃嫔、皇子、公主、诸侯、有爵大臣的死叫“薨”。 |
A.钟雅遵循礼制,上奏纠过。皇帝在太庙祭祀时祝文中自称为曾孙,对祖父的昆弟称呼为伯祖,钟雅上奏纠正那些自己认为不合礼法的称呼。 |
B.钟雅为人公正,勇于弹劾。明帝驾崩后,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做御史中丞的钟雅弹劾梅陶没有臣子气节,应加以放逐罢免,以正王法。 |
C.钟雅性格亮直,重视名节。苏峻之难时,钟雅反对不匡正国乱、不救君危而各自遁逃以求免祸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无以面对直书历史的史官。 |
D.钟雅忠心为国,匡扶社稷。钟雅带领一千名精锐勇土抵抗叛贼,与刘超侍卫天子,等到苏峻逼迫,皇帝派遣车驾前往石头城时,与刘超流泪步行跟随左右。 |
(1)或谓雅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自《论语·颜渊》)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选自《论语·子罕》)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至殿中侍御史。②香径:采香径,故址在今苏州香山旁,相传夫差曾遣美人于此采香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即响屣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额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田园作
(唐)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③。
注:[1]三径:原指庭中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2]金马门:汉代宫门。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3]扬雄:汉代学者,善作赋。客有荐扬雄文似相如者,帝令待诏承明殿,后随帝郊祀甘泉宫,还,奏上《甘泉赋》。【小题1】本诗前四句暗引__________的典故,描写作者过着一种__________的生活。
【小题2】本诗题目的《田园作》,内容却反其道而行之。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李嘉祐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
B.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
C.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
D.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