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sù]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
B.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
C.“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
D.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
(1)“官军入城人不知”是对李愬指挥才能和__________的赞美。
(2)“重见天室承平时”是对国家_______希望。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小题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
B.颔联的第二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鲜明而强烈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
C.“鹿门月照开烟树”中的“开”字用词生动,意境全出。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竞消,树影清新。 |
D.诗歌最后一句中以“幽人”自调,塑造了一个高蹈出世、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 |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祖规,宋武帝之临徐州,会薛安都举彭城降北,规由是陷魏。父祉,魏侍中。侃少而瑰伟,雅爱文史,弱冠随父在梁州立功,以功迁使持节,领泰山太守,进爵钜平侯。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兖州刺史羊敦,侃从兄也,密知之,据州拒侃。侃乃率精兵三万袭之,弗克,仍筑十余城以守之。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泰山郡公,长为充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至渣口,众尚万余人,马二千匹,将入南,士卒并竟夜悲歌。侃乃谢曰:“卿等怀土,理不能见随,幸适去留,于此别异。”因各拜辞而去。
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太清元年,征为侍中。二年,复为都官尚书。侯景反,攻陷历阳,高祖问侃讨景之策。侃曰:“景反迹久见,或容豕突,宜急据采石,令邵陵王袭取寿春。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议者谓景未敢便逼京师,遂寝其策,令侃率千余骑顿望国门。景至新林,追侃入副宣城王都督城内诸军事。时景既卒至,百姓竞入,无复次第。侃乃区分防拟,皆以宗室间之。军人争入武库,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侃命斩数人,方得止。
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贼又东西两面起土山,以临城,城中震骇,侃命为地道,潜引其土,山不能立。贼又作登城楼车,高十余丈,欲临射城内,侃曰:“车高堑虚,彼来必倒,可卧而观之,不劳设备。”
及车动果倒,众皆服焉。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余石。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侃不能饮酒,而好宾客交游,终日献酬,同其醉醒。性宽厚,有器局,尝南还至涟口,置酒,有客张孺才者,醉于船中失火。延烧七十余艘,所燔金帛不可胜数。侃闻之,都不挂意,命酒不辍。孺才惭惧,自逃匿,侃慰喻使还,待之如旧。
(节选自《梁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安可久淹异域 淹:埋没 |
B.侃斩其使者以徇 徇:示众 |
C.遂寝其策 寝:息,止 |
D.岂复计此一子 计:考虑 |
A.乃夜溃围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
B.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C.侃长子鷟为景所获 某所,而母立于兹 |
D.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臣乃敢上璧 |
A.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
B.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
C.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
D.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故以弱冠泛指不足20岁的男子。 |
B.使持节,魏晋南北朝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节是使者所持之凭证。 |
C.从兄,比自己年长的伯叔之子,即堂兄。同祖亲属,古称从,六朝称同堂,唐始称堂。 |
D.仆射,官名,起于秦代,凡侍中、尚书等官皆有,据所领职事作称号,指其中的首长。 |
A.羊侃功勋不凡,意志坚定。他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在梁州立下战功,得以进爵;但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不为利动,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南归。 |
B.羊侃通情达理,谋事深远。南归途中,体恤下情,任凭部下选择去留;侯景造反前,羊侃就准确预言其谋反意图,后又及时提出讨伐对策。 |
C.羊侃孔武有力,善于用兵。羊侃膂力过人,能使硬弓;守城讲究策略,战术得当,灵活机动,或主动出击化解劣势,或静观其变以逸待劳。 |
D.羊侃多才多艺,豪爽大度。他爱好文史,精通音律,自创曲子,颇有新意;为人宽厚,喜欢结交朋友,尽管酒量有限,但却常与人豪饮同醉。 |
(1)时景既卒至,百姓竞入,无复次第。
(2)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3)延烧七十余艘,所燔金帛不可胜数。
对雪(唐)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①,有待至昏鸦。
(注)①浮蚁:指酒【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北雪”、“胡云”是因北方多雪,长沙属南方,偶有雪。 |
B.颔联写雪随风而飞,间有未落之叶,在雨雪之中诗人不能赏花. |
C.“金错囊徒罄”句写作者已经囊中羞涩,已经没有买酒的钱了。 |
D.“银壶酒易赊”是诗家常用语,藏一字于其中,“易”实“不易. |
A.清新自然 | B.雄起瑰丽 | C.高亢豪放 | D.沉郁顿挫 |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处落笔,描写作者对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 |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 |
C.颈联用“留滞”“艰危”二词写出了漂泊困顿的处境,然而艰难和危险反而让作者气魄壮大,临危无惧。 |
D.尾联中作者化用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尾联“卒章显志”,实现了情感上的突转。 |
李端公
卢纶
故关衰草遍①,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②。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写得平白直露,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情感基调。 |
B.颔联中,“人归”对应“路出”,“暮雪”对应“寒云”,色调和谐,两句勾勒出一幅严冬送别图。 |
C.颈联写诗人送走了友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抚今追昔,回忆往事,为友人的经历感慨。 |
D.本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衰草”等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烘托得凄楚悲切。 |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唐)岑参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谿。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参任为虢州长史。供职州县,并非诗人所愿。“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题虢州西楼》)。这首诗即作于虢州任上。②诸子:指诗人的各位友人。③酒榼(kē):酒器。【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高鸟外、客与云齐,视角由下而上,极写亭高凌云的气势,开篇落笔不凡。 |
B.树影点点,千家隐约,苍天相衬,万岭显低,描绘紧扣“观眺”,画面辽远壮阔。 |
C.“残虹”急雨”暗合早秋,一“挂”一“过”有静有动,大笔着眼,气象恢宏。 |
D.青壁见峭,亭中有酒,瓜田溪绕,色彩相衬,远眺转近观,由实而虚,风光别致。 |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
B.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 |
C.“冠盖”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 |
D.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
B.“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
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
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