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或人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已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旻、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旻、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既不能怀 绥:安抚
B.足明欺朝廷 罔:陷害
C.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D.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2)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10:5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 师焉,或不焉(或者)
B.声非加也(洪亮) 其人也远矣(超出)
C.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反省) 君子不齿(提及)
D.而学于师(羞耻) 舟楫者(借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不如须臾之所学 师道之不传久矣!
C.皆出于此乎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4】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排偶句式,又注重长短句结合,极富有文学韵味,又富于论辩色彩。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可怪也欤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4】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7】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的划线句子用“/”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二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决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口:“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口:“诺。”于是栋楹梁楠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以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王勃、王绪、王仲舒。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谏迎佛骨一事。③大号:帝王的号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古代指写在文集前面的一段文字;另有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D.元和,古代年号,在中国历史上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章帝执政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执政时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