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宋)张元幹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1),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2),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释:(1)杜若:草名。(2)沙嘴:沙洲。桡:柴,代指船。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是
A.踏莎行B.满江红C.苏幕遮D.雨铃霖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水迷天”两句写天气骤变,江面上风大浪高令人厌恶。
B.“绿卷芳洲”句中的“卷”字写出了江水冲向方洲的动态。
C.“寒犹在”以下六句写天寒无法入睡,只好借饮酒来取暖。
D.词的上片写风雨阻船之景,下片写思归之情,情景交融。
【小题3】明代学者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里评这首词说:“‘人如削’句好”,请结合画线句对其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馋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②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帝怒,贬汉阳太守。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③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____________)   
(2)吾固得一城不足制敌(____________)
(3)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之(____________)
(4)辄高偿马(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2)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
【小题3】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忍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②吾不欲竭中国力幸功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标出。
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
【小题5】皇帝正谋划攻打石堡城,但王忠嗣却不愿,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

柳永

佳娘捧板化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金鹅扇掩调累累,文杏梁高尘簌簌。

鸾吟凤啸清相续。管裂弦焦争可逐。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

(注)①板: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②掩调累累:掩不住连续不断的歌曲乐律。③连昌: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此借指皇宫。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第一句从神态、妆扮上正面写出佳娘的美丽,为后文写她的歌声做铺垫。
B.叠词“磊磊、簌簌“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佳娘歌声的连绵和高亢。
C.“鸾吟凤啸清相续“化抽象的歌声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实写虚,写出了佳娘歌声的清丽婉转。
D.那美妙的管弦和焦尾琴声怎可与佳娘的歌声相争,侧面衬托了佳娘歌声的动听。
E.这首词用铺陈、夸张、比喻的笔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拥有美妙歌喉的歌姬,她的歌声让众人为之叹服。
【小题2】“何当夜召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这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鸟语,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晚年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写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于“千嶂抱”中的深幽秀美。“春风扫尘”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幽居的恬淡与闲适之情。
C.“欹眠似听朝鸡早”一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D.词人写“闻鸟语”好似“听朝鸡”一般,体现出他对早年仕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一心想为国分忧,期待能再展宏图。
E.“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虽然写出自己年华已逝,故人已老,但是也含有对自己贪恋隐居的宁静生活而忘记国家大事的自责。
【小题2】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本词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他有《咏雪》一诗,这首诗便是依它的韵脚而作。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降雪前风起云涌的景象,拟人手法写出风云的动态,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B.第二句不仅写雪下得大,也写下得猛,一座座山岭,都变成了嶙峋的白玉。
C.颔联作者从“德”和“才”两方面对雪进行歌颂,雪可以清除污秽和滋润干涸的万物。
D.颈联写雪四下拢来,似乎把整个大地都包裹住了,流露出作者对雪得势时的不满情绪。
E.尾联写贫寒的乡人无力御寒,因而并无“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只急切盼望天晴。
【小题2】本诗作者借咏雪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处存,京兆万年人。世籍神策军,家胜业里,为天下高。父宗,巧射利,侈靡自奉,僮千人,以此奋累除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遥兴元节度使。处存自右军镇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定州制置使,累迁义武节度使。黄巢陷京师,处存号哭,不俟诏,分麾下兵二千间道至山南卫乘舆。外约王重荣连盟,进屯渭桥,而泾州行军司马唐弘夫亦屯渭北。诏处存检校尚书右仆射督战,俄拜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中和二年,授京城东面都统。每痛国难未夷,语辄流涕,军中多处存义,愈为之用。素善李克用,又故婚好,遣使十辈晓譬迎劝卒共平京师。王铎差兴复功,以勤王举义处存为第一,收城破贼克用为第一。迁检校司空。复出兵三千属大将张公庆会诸军捕巢泰山,灭之。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令孜讨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处存临事通便宜,有大将风。幽、镇兵悍马强,其地势也而易、定介于其间,侵轶岁至。及李匡威得志,谋并取之。处存善修邻欢,内抚民有恩,痛折节下贤,协穆太原以自助,远近同心。岁时讲兵,与诸镇抗,无能侵轧者。累加侍中、检校太尉。卒,年六十五,赠太子太师,谥曰忠肃。三军迹河朔旧事,推子郜由副使为留后,昭宗从之。累拜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进太保。

(节选自《新唐书·王处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B.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C.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D.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策军,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成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禁军。
B.“领”表示领受,与“除”“授”“拜”意思相同,都表示官职授予,“徙”则表示官职调动。
C.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西晋始置,多为虚衔,无实职,可以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D.“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的“朔”都是指北方,唐末“河朔三镇”体现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形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处存家境殷实,出身富裕之家。他家族世隶属于神策军,他父亲王宗,善于追求财利,有奴仆千人,由于资财而显达。
B.王处存忠于君主,联合有用之人。他对外王重荣订约结盟,为了联合李克用先后派遣使者十人前去劝说开导并迎接。
C.王处存内外用心,确保地区安全。他对内安抚百姓,礼待贤士,对外与太原交好,训练军队,军力强大,保障不受侵犯。
D.王处存对国有功,享有身后哀荣。他救援皇帝、平定叛乱,多次升迁;死后被封太子太师,其子也得到提拔,后做太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巢陷京师,处存号哭,不俟诏,分麾下兵二千间道至山南卫乘舆。
(2)每痛国难未夷,语辄流涕,军中多处存义,愈为之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②摐摐:形容雨声。③残:残灯。④逢逢:形容鼓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词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
B.上片的“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的“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的“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小题2】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 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诗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
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小题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E. 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小题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君难论

欧阳修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其一二。

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听:惟听信一将军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近五代时,后唐清泰帝患晋祖之镇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议欲徙之于郓州。举朝之士皆谏,以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与谋枢密直学士薛文遇问之,以决可否。文遇对曰:“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此事断在陛下,何必更问群臣。”帝大喜曰:“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即时命学士制,徙晋祖于郓州,明旦宣麻,在延之臣皆失色。后六日而晋祖反书至。清泰帝忧惧不知所为,但君臣相顾,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祸败乱亡,亦莫如二君之也。方苻坚欲与幕容垂共定天下,清秦帝以薛文遇为贤佐助我中兴,可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也。

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乏用诸葛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注)①清泰帝即后唐末帝李从珂;晋祖即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之必  笃:坚定B.是不事之可否    审:审度
C.即时命学士制    草:草率D.亦莫如二君之也  酷:惨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莫难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坚随强辩折之 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
C.助我中兴,卿是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齐桓公用管仲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君王应如何用人的问题,阐明了要想做好君主就得处理好信任大臣和听取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
B.欧阳修认为,君主用人之术在于充分信任人才,要一切不疑,力拒群议,果敢行事,如此方能共同成就事业。
C.清泰帝害怕镇守太原的石敬瑭凭借地近契丹又握有兵权的形势,专横抗命,于是不听朝议,把他调防郓州,加速了石的背叛。
D.本文举苻坚、清泰帝与齐桓公、蜀先主刘备听言用人之例进行对比论证,以史为鉴,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
(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