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晏殊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把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义丰的韵味。
D.整首词婉转流利,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排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髙写景与抒怀做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将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髙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小题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晏 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晏 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
【小题1】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该词写“人”写“莲”,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面对晏殊《蝶恋花》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米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A.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脉脉含愁,兰花默默饮泣,渲染出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B.“轻寒”,既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C.明月本无情,主人公却偏要怨它。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彻夜无眠的情景。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回想与对方分别的场景,主人公登上高楼,极目远跳,望着对方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月
晏 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阳关曲·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素娥:嫦娥。②该词作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相别七年后相聚并共度中秋 。
【小题1】两首诗均用了“转”字,请作赏析。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四言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一切歌舞技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居住在西秦时,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位身怀多种技艺,并且曾经敢于与人比赛竞争的老年歌者。
B.“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这些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歌者年轻时演出的盛况。
C.“蜀锦缠头无数”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类似,写歌者年轻时受到众人的推崇,一曲唱完博得无数赏赐。
D.“残杯冷炙”意味别人剩下的饭菜,而这剩下的饭菜也只有作者来往咸京道时施舍,写出了老歌者的悲惨。
E. “知音”意谓懂音乐的人,歌者感慨高音再也没有人懂,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听懂她的高音,她愿意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
【小题2】词的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北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 (季节) (时分)的景象。
【小题2】简析本词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题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小题1】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2】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