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 范仲淹(989-1052)
- 《渔家傲》
- 《岳阳楼记》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②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①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期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②□:此处缺一字,疑为“梅”,范仲淹多次提到穰下有梅。【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句,写春天即将逝去,于是词人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
B.“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
C.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皆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
D.本词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婉约含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做分析。
定风波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至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
B.上片一、二句,作者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作者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
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这幅对联描写的历史人物是谁?
A.岳飞 | B.辛弃疾 | C.范仲淹 | D.陆游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小题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定风波[注]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 |
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
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 |
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
【小题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 香砌(qì):指花坛。②欹(qī):倾斜。③都来:算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写愁情比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生动性、形象性方面略胜一筹。
【小题2】下阕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请简要分析。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 香砌(qì):指花坛。②欹(qī):倾斜。③都来:算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人先从落叶写起。落叶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将这些轻细的声音听出来,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兴奋。 |
B.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
C.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 |
D.“酒未到,先成泪”,比词人在《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又更进一层,表现出词人推陈出新的卓越创造才能。 |
【小题2】下阕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对于下首宋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注]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对于下首宋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注]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对于下首宋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B.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离家万里,敌人还未被打败,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 |
C.作者在这首词中,以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边关将士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忧思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描摹将军战士的感伤之态,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
D.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各题。
【小题2】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尖心上,无计相回避。
【小题1】本首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作者又是借助了什么景(试举两例)巧妙的抒发了这种情?【小题2】声音本是无知无觉的,可词人在其前冠以“寒”,其后缀以“碎”,前人评为极妙,你认为呢?请选其中一字,予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①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②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③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小题1】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严光的品德与光武帝的气度相互映衬关系的一项是()
【小题3】简析作者修建严先生祠堂的目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①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②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③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小题1】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严光与光武帝是老朋友关系。 |
B.交代严光辅佐光武帝建国的背景。 |
C.严光凭他高尚的节操超过光武帝。 |
D.天下只有光武帝能以礼敬重严光。 |
A.“惟先生以节高之”与“惟光武以礼下之” |
B.“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与“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
C.“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与“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
D.“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与“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小题4】鉴赏本文的语言特点。
下面词牌名、作者名依次全对的一组是 ( )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A.水调歌头***雨霖铃苏轼清平乐李清照扬州慢柳永忆江南张志和西江月范仲淹 |
B.沁园春柳亚子扬州慢柳永如梦令张志和雨霖铃姜夔渔歌子白居易浣溪沙辛弃疾 |
C.念奴娇郭沫若水调歌头李清照清平乐辛弃疾西江月苏轼渔家傲范仲淹浣溪沙张志和 |
D.沁园春***雨霖铃柳永如梦令李清照扬州慢姜夔渔歌子张志和西江月辛弃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