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 苏洵(1009-1066)
- 《六国论》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B.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
C.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 |
D.《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
C.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
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
B.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 |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势弱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暴霜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牧连却之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以地事秦_________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_
(3)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_________
(4)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5)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件事情。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②此言得之__________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______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__________
(2)率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②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__________
(3)速
①始速祸焉__________②兵贵神速__________③不速之客__________
(4)兵
①非兵不利__________②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③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
(5)与
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_____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______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__________④则与斗卮酒__________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④,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④庄栗:威严挺拔。【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殇 殇:未长成而天折 |
B.幸而得不破折 得:能够 |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数:数量 |
D.余之爱之,非徒爱其似山 徒:只,仅仅 |
A.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 其势弱于秦 |
B.则为好事者取去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C.强之以为山 不赂者以赂者丧 |
D.且其孽而不殇 与尔三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小题5】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①赂秦:_____②或曰:____③互丧:_______④率:______⑤以攻取:______⑥厥先祖父:____⑦举以予人_____⑧判:_____⑨至于:_____⑩迁灭:_____⑪与赢:______⑫速____⑬泊: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