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小题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人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
B.黄几复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说明他清正廉洁,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
C.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能干却不被重用,此句充满对友人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气。 |
D.尾联诗人想到如今自己已白发萧萧,但两人相隔遥远,内心无限哀伤, 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 |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讨九曲,后期当斩 后:延误 |
B.吐谷浑苏毗王款附 款:诚恳 |
C.寻副房琯战便桥 副:辅佐 |
D.自是贼不敢西 西:向西 |
A.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思礼玻足,尚欲何之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C.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D.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①俄加金城郡太守 ②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③密劝翰表诛杨国忠 ④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
⑤收东京,战数有功 ⑥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A.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
B.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
C.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
D.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
C.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贵、李承光从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逃跑,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 |
D.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三万兵、八千骑兵,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 |
(1)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必欲降之(________) (2)贼若出兵缀公(________)
(3)于是飨士秣马(________) (4)遂军于其郭中(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转营迫之 ②丰因围之 ③以大众攻尚 ④具以状上
A.①②用法相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
B.①②用法不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
C.①②用法相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相同。 |
D.①②用法不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 具体内容 | 如何评价汉武帝 |
戒吴汉 | 莫轻敌,据广都 | (3) |
责吴汉 | (1) | |
(2) | 还广都,得其宜 |
菱溪石记①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日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③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为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②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④,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的次年写的。②佚欲:淫佚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小题1】写出本学期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篇名《______________》【小题2】写出第①段的段意。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理或然也”中的“然”指_____________。(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也 | B.矣 | C.哉 | D.夫 |
①王徽,字昭文,京兆杜陵人,其先出于梁魏。魏为秦灭,始皇徙关东豪族实关中,魏诸公子徙于霸陵。以其故王族,遂为王氏。
②广明元年十二月三日,黄巢入潼关,其夜僖宗出幸。时京师收复之后,宫寺焚烧,园陵毁废,故车驾久而未还。乃以徽为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园陵等使。徽方治财赋,又兼制置,王畿之人,大半流丧,乃招合遗散,抚之如子。数年之间,版户稍葺,东内斋阁,缮完有序。
③中外权臣,遣人治第京师。因其乱后,多侵犯居人,百姓告诉相继。徽不避权豪,平之以法。由是残民安业,而权幸侧目恶其强。权臣愈怒,奏罢徽使务,以本官征赴行在。寻授太子少师,移疾退居蒲州。满十旬,请罢。僖宗还宫复授太子少师疾未任朝谒。宰相以徽怨望,奏贬集州刺史,徽乃舆疾赴贬所。不旬日,沙陁逼京师,僖宗出幸宝鸡,而军容田令孜得咎。天子以徽无罪,召拜吏部尚书,封琅邪郡侯,食邑千户。
④硃玫既诛,天子自褒中还,至凤翔,召徽拜御史大夫。车驾还宫,徽上章,以足膝风痹,不任朝拜,乞除散秩,复授太子少师。及便殿中谢,昭宗顾瞻进对,曰:“王徽神气尚强,安可自便?”乃改授吏部尚书。进位检校司空,守尚书右仆射。大顺元年十二月卒,赠太尉,谥曰贞。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⑴始皇徙关东豪族实关中(____________) ⑵乃以徽为大明宫留守(____________)
⑶而权幸侧目恶其强(____________) ⑷硃玫既诛(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僖宗还/宫复授太子/少师疾/未任朝谒。 |
B.僖宗还宫/复授太子少师/疾未任/朝谒。 |
C.僖宗还宫复/授太子/少师疾/未任朝谒。 |
D.僖宗还宫/复授太子少师/疾/未任朝谒。 |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徽乃舆疾赴贬所。
⑵天子以徽无罪,召拜吏部尚书。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王徽的政绩。
念奴娇①
黄庭坚(北宋)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 ,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④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金荷:金质莲花杯。③醽醁(línglù):酒名。④老子:老夫,作者自指。【小题1】文本划线处填入的正确一项是( )
A.诗词 | B.散曲 | C.豪放词 | D.长短句。 |
A.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
B.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
C.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盍 | B.孰 | C.其 | D.何 |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
C.以适用为本 |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绝句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
D.语言要讲究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
【小题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1)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①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
直恐明年便不开。
(2)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
国色初酣卯酒②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
为君零落为君开。
(注)①述古:姓陈名襄,字述古。其时苏轼任杭州通判,陈任杭州太守。②卯酒:在晨间喝的酒。
【小题1】第二首诗标题中的“前韵”是指哪几个字?【小题2】对以上两首诗解释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东风”可以推知当时应为初春时节。 |
B.“含情”也包含作者对陈襄到来的期待。 |
C.“仙衣”写出吉祥寺之花开得不同凡响。 |
D.由“国色”可知诗中所写的当是牡丹花。 |
鹧鸪天
(宋)苏轼
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②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③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作写于被贬黄州期脚。
【小题1】第____句对仗工整严密,颇有诗情画意,营造了一种____的氛围。【小题2】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 |
B.下片写人,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
C.纵观全词,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身闲心苦的不得志者。 |
D.尽管人物形象抑郁不得志,但字里行间仍不失豪放风格。 |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小题1】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_______。【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近及远描摹绿草如茵,山花烂漫,表现出旖旎山色。 |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
C.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 |
D.全诗以质朴清新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诗风格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