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夷陵县至喜堂记
欧阳修
①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②州居无城郭,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③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①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新吏舍。三年夏,县功毕。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④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⑤然夷陵之僻,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⑥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志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注)①甓(pì):用砖铺。
【小题1】给下列句子断句,用“/”表明。
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小题2】简述朱公“变其俗”的具体措施。
【小题3】第④段“所以来之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因罪来到夷陵,知州朱公与作者有老交情并且同情作者。 |
B.作者在厅事堂东面为朱公兴建至喜堂,住在里面可以修养身心。 |
C.朱公治理峡州时开始建设修整夷陵城,并着手改变当地陋俗。 |
D.朱公让夷陵县令刘光裔加强治理夷陵,建起敕书楼,整修吏舍。 |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
重九后菊
廖行之①
寂寞东篱几夕霜,不堪憔悴逐炎凉。
谁知璞玉浑金态,尽作红尘紫陌②妆。
流液尚能甘水味,返魂应付与梅香。
来年莫落秋深后,好趁登高入酒觞。
(注)①廖行之:字天民,号省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仕途多舛,曾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年五十三。②紫陌:大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篱边看菊,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采菊东篱下”意境情感大异其趣。 |
B.“浑金璞玉”是赞美菊花未加修饰的天然美质,也暗指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
C.“返魂”句语意新奇,与流水梅香并提,其委婉含蓄中蕴含了丰富的感情。 |
D.尾句虚写来年早行,与家人团聚,登高饮酒,心情愉悦,语意明快欣然。 |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小题1】从诗词体裁角度看,“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减字木兰花”是_______。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
B.“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
C.“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法感受故乡“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
春日登楼怀归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①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释)①旧业:祖上的基业。 ②清渭: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楼。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朦胧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意境清新柔婉,契合下文情感的表达。 |
B.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尾联化景为情。 |
C.本诗对仗工整。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
D.颔联化用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尽日”一词更强调了其时间之长,又有一“孤”字,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
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①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②,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注:①羁臣:寄居在外的臣子。②辟书:即聘请书。古代一些地方长官可以自己延聘幕僚,这些幕僚不属朝廷命官,地位较低。
【小题1】请选出下列各项与本文文体不同的一项:( )
A.指南录后序 | B.新序 |
C.程原迩稿序 | D.兰亭集序 |
A.梅圣俞总是乐于把自己的不得志抒写在自己的诗歌中。 |
B.世上所流传的诗歌,是古代处境困窘的人的作品。 |
C.诗歌之所以写得工,是因为诗人的遭遇“穷”。 |
D.因为梅圣俞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姑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也不乐于推荐他写的诗。 |
【小题4】通过文章带有感情色彩的叙述、抒情,可看出作者对梅圣俞的感情是既赞赏,是因为他________又______,是因为他终身困窘。
【小题5】本文的核心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文中的话回答)。请写出你对这一观点的具体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②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③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④,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小题1】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小题2】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______。
【小题3】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
【小题5】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酒泉子
宋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小题1】“酒泉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
【小题2】依据“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发挥想象,写一段描写性文字(60字以内)
【小题3】本次运用了白描手法。请就此进行赏析。
和周廉彦
(宋)张耒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楔洛滨期一醉,天津春浪绿浮堤。
(注释)修楔:清明节前后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天津:桥名,在洛阳。【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_________。
【小题2】本诗颔联“新月已生飞鸟外”将“飞鸟”视为静态参照物,将“新月”视为动态事物,好像是月亮从鸟旁边升上了天空;实际情形是鸟在新月旁边飞,下面诗句与这种衬托写法相同的是( )
A.溪路漫冈转,夕阳归鸟斜。(刘长卿《奉送从兄罢官之淮南》) |
B.夕阳鸟外落,新月树端生。(梅尧臣《中秋新界,壕水初满,自城东偶泛舟回》) |
C.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李郢《上裴晋公》) |
D.人泊孤舟青草岸,鸟鸣高树夕阳村。(韩偓《避地》) |
(1)本诗首联描写诗人踏青时欣赏芳郊暮色的快乐心情,前人评述其写景抒情“不见着力,自然浑成”;请据此赏析首联。
(2)前人指出张耒存在“孤句挺拔而通篇不称”的缺点,因此称道首联而认为后两联浅白。请说说你的看法。
①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②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①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小雪珠)。’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③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②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知几其神乎:知道事物变化的微小征兆,那就是神明。②卿子冠军:公元前207年,秦围赵,义帝封卿子冠军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途中卿子冠军畏缩不前,项羽杀之,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小题1】根据文章第①段,分析迫使范增离开的原因。
【小题2】作者认为范增应该何时离开项羽?(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3】第②段引用《易》与《诗》的内容,用意何在?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阐述了范增应及早离开项羽的理由,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项氏立楚怀王孙心而后又杀之,可以看出项氏是出尔反尔之人,因此范增不宜留在这样的人身边,应该早早离开。 |
B.范增是立义帝的谋主,义帝的存亡与范增的存亡福祸相依,因此范增应该早些离开项羽。 |
C.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就显示出对义帝的不满,范增必受牵连,因此他应该早早离开项羽。 |
D.项羽多疑在先,而后陈平谗言才会如虫蚀物,义帝被杀就显示出项羽必将怀疑范增,因此他应该早些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