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明论
(宋)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有大知,有小知 知:通“智”,智慧 |
B.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 被:覆盖 |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
D.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
A.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B.俨然其若君父之威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C.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
D.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A.第一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轰轰”,而应“用其明”。 |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
D.文末以举其一而可知九的道理,强调了齐威王“易知而精之”,含有明显的讽谏意义。 |
(1)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既 不 能 常 又 不 能 时 悲 夫 殆 哉 夫 惟 大 知 而 后可 以 常 以其 所 及 济 其 所 不 及 而 后 可 以 时
早春南征①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释)①离开洛阳去远方 ②赊,遥远。 ③槎(chá),木筏。【小题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
B.两联 |
C.三联 |
D.四联 |
A.含蓄委婉 |
B.沉郁顿挫 |
C.高亢豪放 |
D.平淡质朴 |
①刘审交,字求益,幽州文安人也。少略知书,通于吏事,为唐兴令,补范阳牙校。刘守光僭号,以审交为兵部尚书,守光败,归于太原,唐庄宗以为从事。其后赵德钧镇范阳,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王晏球讨王都,以为转运供军使。定州平,拜辽州刺史。复为北面转运使,改慈州刺史,以母老去官。母丧哀毁过礼不调累年。
②晋高祖即位,杨光远讨范延光于魏州,审交复为供军使。是时,晋高祖分户部、度支、盐铁为三使,岁余,三司益烦弊,乃复合为一,拜审交三司使。议者请检天下民田,宜得益租,审交曰:“租有定额,而天下比年无闲田,民之苦乐,不可等也。”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迁右卫上将军、陈州防御使。出视民田,见民耕器薄陋,乃取河北耕器为范,为民更铸。安从进平,徙审交襄州,又徙青州,皆有善政。罢还。
③契丹犯京师,留萧翰而去,翰复以审交为三司使。已而翰召许王从益守京师。汉高祖起义太原,从益召高行周以拒高祖,行周不至。从益母王淑妃与群臣谋迎高祖,或以谓燕兵在京师者犹数千,可以城守而待行周,淑妃不从,议未决。审交进曰:“余燕人也,今为燕守城,当为燕谋,然事势不可为也。太妃语是。”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高祖至,罢审交不用。隐帝时,为汝州防御使,有能名。乾祐三年卒,年七十四。州人聚哭柩前,上疏乞留葬近郊,使民得岁时祠祭。诏特赠太尉,起祠立碑。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六》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母 丧 哀 毁 过 礼 不 调 累 年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北面转运使马绍宏辟审交判官 (2)乃复合为一
(3)而天下比年无闲田 (4)使民得岁时祠祭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通于吏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
B.为民更铸 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鸿门宴》) |
C.可以城守而待行周 夫夷以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D.乃取河北耕器为范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
(1)遂止不检,而民赖以不扰。
(2)从益乃罢不设备,遣人西迎高祖。
【小题5】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文字在《旧五代史》中记载如下:
此城经敌军破除之后,民力空匮,余众幸存,若更谋之不臧,闭门拒守,一月之内,无复遗类。诸君勿言,宜从太妃处分。
两种记载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宋)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北宋末、南宋初名臣,一度起用为相,因其抗金主张遭罢免贬斥。这首词大约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②玉树:曲名,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所作。
【小题1】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写作地点是□□。【小题2】对画线部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沉玉树”运用事典虚写历史,精当而凝练。 |
B.“古寺空有疏钟发”语调低沉,益显感慨深沉。 |
C.从“空有”到“如梦”,层层递进,深化了诗意。 |
D.动词“惊”极富表现力,给人以岁月惊心之感。 |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三)
王安石
浅浅池塘短短墙,年年为尔惜流芳。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须袅黄金危欲堕,蒂团红蜡巧能装。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小题1】王安石,字______,号半山。世人又称________。【小题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五个韵脚。 |
B.首联写出了梅花所处的位置与环境。 |
C.颔联写梅花不仅貌美而且散发芳香。 |
D.颈联写人喜欢梅花而挂上黄金红蜡。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1).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2),刚道(3)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白头翁:指老船夫。(2)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3)刚道:“硬说”的意思。
(1)“一叶”在词中指(2)请选词中一典故,分析其作用。
(3)请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倾杯
【北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即鲤鱼、大雁。②,用楚王遇巫山神女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小题1】按长短规模分类,这首词属于
A.单调 | B.中调 | C.长调 | D.小令 |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B.《踏莎行·郴州旅舍》 |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D.《苏幕遮》(燎沉香) |
白沟①行
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②传烽燧。
万里锄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③,李牧廉颇莫更论。
[注]①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②不道:不说。③棘门灞上徒儿戏: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刘礼、周亚夫分别驻守棘门、灞上、细柳。文帝在巡视了三个驻地以后,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简明写实,写出了白沟河北尽成辽地,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的情况。 |
B.“锄耰”是松土、平地的农具,诗中“万里锄耰”则代指北宋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 |
C.诗歌借汉文帝对棘门、灞上的评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北宋边将的庸碌无能。 |
D.诗歌尾句希望北宋将士以李牧、廉颇为榜样,加强防御,使边境不再受辽侵扰。 |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准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因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制举贤良极谏,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宪宗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垍虽年少,而明练时事,严持法度,虽宿贵大僚,不敢干以私。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新翦蜀乱,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既当国,齐整法度,请绳不轨,考课吏治,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垍曰:“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垍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初,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三人皆迁,及过谢垍,垍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垍为学士时,引李绛、崔群与同列。及相,又擢韦贯之、裴度知制诰,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五年,暴风痹,帝怅惜,居三月,卒,赠太子太傅。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和《新唐书•裴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
B.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
C.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
D.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
A.“对策”,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
B.“课”即考核,朝廷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他们完成职务工作。 |
C.“监军”为唐代监督军队的官职;从文中看,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 |
D.“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故又被称“杜拾遗”。 |
A.裴垍为官正直,不受请托。裴垍任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能坚守正道,考核官员时注重才能政绩。 |
B.裴垍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垍为他推荐人才,裴垍为他推荐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
C.裴垍忠君爱民,政绩卓著。宪宗平定蜀乱,裴垍参与各种机密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又为民请命,废止不合理政策,为百姓减负。 |
D.裴垍选贤用能,贬抑庸劣。不管是任翰林学士还是担任宰相,裴垍均能任人唯贤;对懦弱无能的地方官员,他则另选官员替代。 |
(1)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
(2)垍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