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小题2】诗的前两句巧妙的引导读者以听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请加以具体说明。
【小题3】你以为这首诗中的那几个词体现了该诗的主调?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①,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剑阁:古代戍守要地,在四川省。②琴台:成都的一个名胜,此指代成都。【小题1】这首诗歌的体裁为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老”是诗人自称,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故世人又称之“杜少陵”。 |
B.“贾客船”就是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 |
C.这首诗歌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充满了村野之趣。 |
D.诗人由久望“贾客船”想到了漫漫“长路”,引出了另一番情思。 |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后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皆称疾不就(______________) (2)卒为善士(____________)
(3)对之燔契(____________) (4)赵郡农民德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
D.开皇八年,终于家 |
A.①事母以孝闻 ②以贷乡人 |
B.①辄奔走赴之 ②无为吏之所拘 |
C.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
D.①后擢为国子祭酒 ②无为吏之所拘 |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小题5】李士谦的主要品质可从□□□□、□□□□两个方面概括。
【小题6】请以现今的道德标准简要评析李士谦的为人。
①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惔少清远,有标奇。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以惔雅善言理,简文帝初作相,与王蒙并为谈客,俱蒙上宾礼。时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帝使殷浩难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之。”乃命迎惔。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
②累迁丹杨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时百姓颇有讼官长者,诸郡往往有相举正,惔叹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古之善政,司契而已,岂不以其敦本正源,镇静流末乎!君虽不君,下安可以失礼。若此风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遂寝而不问。
③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及温为荆州,惔言于帝曰:“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劝帝自镇上流,而己为军司,帝不纳。又请自行,复不听。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或问其故。云:“以蒱博验之,其不必得,则不为也。恐温终专制朝廷。”及后竟如其言。尝荐吴郡张凭,凭卒为美士,众以此服其知人。
(节选自《晋书》)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以惔雅善言理(__________) (2)故应有以制之(__________)
(3)一坐抚掌大笑 (__________) (4)遂寝而不问(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虽荜门陋巷 | B.君虽不君 |
C.而知其有不臣之迹 | D.时咸谓未易可制 |
【小题4】试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刘惔“寝而不问”的原因。
【小题5】结合全文,用四字短语形式概括刘惔的品质。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
①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 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以往,可观之。
②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人到门者,谁出秀才右□?前已必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
③大都文以行①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匆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不具。宗元白。
(注)①行:德行。【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内容高中课文也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 B.焉 | C.耶 | D.耳 |
A.秀才貌甚坚而辞甚强,这已令作者非常欣赏。 |
B.秀才的才华和志向,尤令作者感到后生可畏。 |
C.借天气好转,作者盛邀秀才来家里当面交谈。 |
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一起探讨学问。 |
【小题5】第③段“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在本文写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试加以分析。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
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
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
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
说骥
刘禹锡
⑴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
⑵将剂矣,有裴氏子赢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见于是也,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及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⑶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马翘陆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①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注]①矧:何况。【小题1】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乎 也 焉 耳 | B.者 也 焉 于 |
C.也 焉 耳 乎 | D.者 焉 也 于 |
【小题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A.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得马、售马以及裴氏识马、养马的过程,抒发了内心的感触。 |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
C.本文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以理服人的力量。 |
D.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无论是描写马还是人都很到位。 |
【小题5】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类似相马之事是“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举例阐述。
润州⑴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旧年游。
青苔寺里______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⑵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⑶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⑴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写。⑵可怜:可羡慕。⑶桓伊:东晋吹笛好手。
【小题1】颔联中的空格选项为( )A.有 | B.奔 | C.骏 | D.无 |
A.首联“放歌”言诗人在重游故地时的愉悦和欢快。 |
B.颔联写景句为下面颈联的表情达意起了铺垫的作用。 |
C.颈联怀想古人:东晋、南朝人士最为旷达、风流。 |
D.全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诗人人生无常的思想。 |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
B.“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丰富:有惜别的含义,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也表达出了伤怀之感,为故人被贬而引发的感伤更加浓厚。 |
C.一个“嗟”字表达了慨叹之情,由友人的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D.“江树远含情”一句别开生面,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照应了标题“送别”二字。 |
E.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