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

①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 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以往,可观之。

②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人到门者,谁出秀才右□?前已必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

③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匆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不具。宗元白。

(注)①行:德行。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内容高中课文也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B.焉C.耶D.耳
【小题3】对第②段内容理解错误一项是(    )
A.秀才貌甚坚而辞甚强,这已令作者非常欣赏。
B.秀才的才华和志向,尤令作者感到后生可畏。
C.借天气好转,作者盛邀秀才来家里当面交谈。
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一起探讨学问。
【小题4】赏析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③段“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在本文写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试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未尽处为句,已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文字、音韵、训诂。
C.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宋代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捕蛇者说》……都是他的作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的精神,而自己“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即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
C.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
D.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4)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②彼其初与万物皆生,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白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5)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于包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1)初:此处指初始、原始阶段。(2)生人:指“生民”,即人类;固避讳“李世民”改“民”为“人”。(3)近:此处指接近事实。(4)封建:此处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即贵族世袭制度。柳宗元此文的“封建”与秦至唐实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相对。(5)君长刑政:指君主、官吏、刑法、政令,意即政治法律制度。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多次设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与“天下归心”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没有羽箭,没有人能够供养自己、保卫白己。
B.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没有人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C.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不能够光靠白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D.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没有羽箭,不能够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小题4】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小题5】根据文意,简析结尾处“势”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屈原《离骚》中以芙蓉与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与芳洁。④百越文身地: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即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一个“高”字,写出诗人急于登到高处遥望友人贬所的心境,而一个“接”字,写出诗人与友人们一体相连。
B.临水芙蓉、覆墙薜荔遭密雨惊风横加侵袭,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
C.颈联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诗人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D.“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E.诗人从登高远望写起,转到写眼前近景,暗寓个人遭际,复又远眺,想象友人们处境,最后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
【小题2】从尾联来看,本诗中所写的“海天愁思”包括哪些内容?请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