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回京后不久再次被贬,同柳宗元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的情形。 |
B.诗人以自嘲的口气表达了忠而见弃的不满和名气不如友人的惭愧。 |
C.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
D.诗人在结尾处设想别后与友人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意余言外,深稳绵渺。 |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骏马飞奔,如风驰电掣,战士们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
B.“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出边塞。“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
C.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表示射箭动作持续时间长。拉开弓能持续这么长时间,说明战士们臂力很强。 |
D.用“星芒尽”“海雾消”,用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 |
E.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 |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授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裁决俱尽 俱:全都 |
B.顾谓紫微舍人齐流曰 顾:回头 |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 |
D.近者稍倦于勤 稍:渐渐 |
A.自以才不及崇/皆以美于徐公 |
B.爱身保禄而从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D.君其志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
A.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
B.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戮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
C.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
D.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姐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 |
A.姚崇才能出众,娴于政务,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 |
B.曹参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
C.卢怀慎为官清廉,以国事为重,向皇帝荐举贤能之士。 |
D.卢怀慎与姚崇同心协力,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
(1)联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2)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3)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唐)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
〔注〕①皇甫侍御:作者的朋友诗人皇甫曾。时贬为舒州司马。②刘长卿,中唐著名诗人。时因得罪观察使,贬为睦州司马。③白云:刘长卿碧涧别墅的别称。【小题1】在内容上与标题直接照应的一项是
A.首联 | B.颔联 | C.颈联 | D.尾联 |
A.“荒村”句写诗人居处荒凉,夕阳返照之下显得更加凄清。 |
B.“落叶”句描绘出黄叶翻飞的景象,衬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
C.“野桥”联写出雨大桥断、山路难行,巧妙地暗合了标题。 |
D.“何人”句以“白云”代诗人居所,又隐喻友人志行高洁。 |
三游洞序
白居易
①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 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②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③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①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刺史。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③祗(zhī)命:遵命。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⑥矧(shěn):况且。(1)在第③节中找出与第②节( )中句子相呼应的句子。
(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节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
B.第②节写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特点可用险、惊、幻概括。 |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
D.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诗序﹣﹣作者为三人游洞后所赋诗作的序。 |
(4)用“/”为第③节画线句断句。
诚 哉 是 言 矧 吾 人 难 相 逢 斯 境 不 易 得 今 两 偶 于 是 得 无 述 乎
(5)第③节中的“通夕不寐”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述)
桐叶封弟辨(节选)
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①,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②,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过也。
③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书记载,年幼即位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时,把桐树叶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为王。②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③遂:造成。④大中:适当的道理和方法。⑤缺缺者:耍小聪明的样子。
【小题1】第③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且 | B.虽 | C.然 | D.则 |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开玩笑。 |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 |
【小题4】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辩地阐明了自己观点的?
【小题5】简评文章的思想意义。
韦敻传
①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也。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所居之宅,枕带林泉,敻对玩琴书,萧然自乐。
②明帝即位时,晋公宇文护执政,广营第宅。尝召敻至宅,访以政事。敻仰视其堂,徐而叹曰:“甜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护不悦。有识者以为知言。
③弟孝宽为延州总管,敻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敻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坠履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于是乃乘旧马以归。
④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
⑤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柩,坟高四尺,圹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访以政事 (2)吾虽不逮前烈
(3)因疾物故 (4)可朔望一奠而已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而叹曰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B.弟孝宽为延州总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C.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于是余有叹焉 |
D.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 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
【小题4】第②段中的“叹”和第③段中的“笑”能否对换,为什么?
【小题5】韦敻要俭办丧事有多重原因,请联系全文加以简析。
安 贫
(晚唐)韩偓
手风慵展八行书, 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 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 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小题1】“谋身拙为安蛇足”一句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 |
B.次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的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 |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遵守礼制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
D.尾联的质问中不带丝毫希望,而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感慨,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
长安秋望
赵嘏(唐)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① “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
【小题2】下面选项中对本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凄清”一词。 |
B.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
D.“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
杨烈妇传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①。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②,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注:①陴: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②娣姒:妯娌。【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
B.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
C.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
D.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
A.烈妇:封建礼教所提倡所表彰的不失身不改嫁以死殉节的女子。 |
B.县令:一县之长,掌握所管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其同僚下属有县丞、主簿、县尉、典史等。 |
C.胥吏:旧时指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地位较低,属于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
D.岁满:旧时指官员任职期满,县令三年一个任期,三年后根据政绩可升迁、调任、留职。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