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 李商隐(813-858)
- 《无题》
- 《贾生》
- 《夜雨寄北》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以古讽今之作,李商隐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的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
B.开头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说,“徒闻”则对这个传说给以否定。 |
C.“他生未卜此生休”中的“未卜”“休”和上句的“徒闻”流露出讽刺的语气,又为下面的诗句定下了基调。 |
D.“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无复”二字则表现了唐玄宗对重享“鸡人报晓筹”安乐生活的渴望。 |
A.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由悲剧的结局回溯事变的过程,突出玄宗的悲剧是由他荒淫失政造成的这一思想。 |
B.颔联用“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
C.颈联“六军同驻马”和“七夕笑牵牛”形成对比,凸显了唐玄宗对爱情的忠诚,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
D.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面六句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面引起的联想。 |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小题2】“莲”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借“莲”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一项是
【小题3】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第二句写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写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
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诗人的高远志向。 |
【小题2】“莲”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借“莲”表现诗人高洁品质的一项是
A.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 (晋·陆云《芙蓉诗》) |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D.暴之烈日无改色,生于浊水不受污。 (宋·包恢《莲花》) |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这两首诗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取材于唐玄宗与杨玉环之事。 |
B.两诗立意亦相同,都是归罪杨贵妃。即“女人祸水”之意。 |
C.在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
D.在立意上,李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 |
A.这两首诗都属格律诗。 |
B.袁诗属古体诗;李诗属近体诗。 |
C.两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
D.除用典外,李诗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格,袁诗还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骄儿诗①(节选)
李商隐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注①本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而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此诗抒写因衮师引起的感慨和对衮师的期望。诗人既希望衮师长大后能够为国安边,展现才华但更多的是通过对衮师的期望表达自己的困顿失意。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骄儿诗①(节选)
李商隐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未成,将养如痼疾。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注①本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一,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而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无肉畏蚤虱”一句采用夸张的手法,这种描写旨在写出诗人自己身体消瘦,生活穷困潦倒的状态。 |
B.“穰苴司马法”一句借用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田穰苴的典故来告诫衮师不要效仿自己,而是要多读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 |
C.“况今西与北”六句,联系到国家面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能够迅速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 |
D.“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写出了诗人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怀疑,表明诗人认为学文无用,全面否定了“读书”和“著述”的方式。 |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限①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袁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迳②,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贺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③下榻叩头,言:“阿彌④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袅袅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克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鸣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某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甲、乙集·李贺小传》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畦迳:指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③歘(xu):快速。④阿彌(mi):母亲。⑤嘒(hui):形容小声或清脆的声音。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2)又岂才面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小题4】李贺有“诗鬼”之誉,“长吉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限①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袁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辩》,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迳②,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李贺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歘③下榻叩头,言:“阿彌④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袅袅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克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鸣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某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选自唐·李商隐《樊南甲、乙集·李贺小传》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畦迳:指作文的一般程式或方法。③歘(xu):快速。④阿彌(mi):母亲。⑤嘒(hui):形容小声或清脆的声音。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辄就如素构 就:完成 |
B.及暮归,足成之 足:补充完整 |
C.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 炊:饭 |
D.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 愈:胜过 |
A.进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民间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
B.讳: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代表尊长者的字或号,表示尊敬的心意,是为避讳。《春秋》载: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C.序: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有自序、他序,多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目的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文中指杜牧为李贺诗集作的书序。 |
D.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旧时印章多用篆文,故为官印的代称,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 |
(1)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传世者鲜焉。
(2)又岂才面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小题4】李贺有“诗鬼”之誉,“长吉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典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增加了外形之美、内涵之丰富。 |
B.“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C.“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 |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③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蜀地以此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井,陶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作者称“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意指难以归隐躬耕。亚夫营:汉代将军周亚夫,曾屯兵于细柳,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③游人:作者自指。
【小题1】盛唐有“大李杜”,指李白、________;晚唐有“小李杜”,指本诗作者和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本诗则是以乐境反衬愁思 ,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③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蜀地以此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井,陶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作者称“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意指难以归隐躬耕。亚夫营:汉代将军周亚夫,曾屯兵于细柳,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③游人:作者自指。
【小题1】盛唐有“大李杜”,指李白、________;晚唐有“小李杜”,指本诗作者和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踏青时间地点和印象,虽是冷风,但旭日温暖,到处充满暖洋洋的春意。 |
B.“花须”即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柳眼”即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 |
C.“万里”“三年”,表面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抒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
D.“风檐雨夜声”是写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是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
A.“东风日暖”和“闻吹笙”,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江行踏青的感受。 |
B.“无赖”本指人狡狯多诈,此指花开、柳舒实属假象,具有欺骗性。 |
C.“元亮井”“亚夫营”,均用典故,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不着痕迹。 |
D.“新滩流水”仿佛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是作者内心独特感受。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月如钩”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在本诗中写“月如钩”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揭示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描写了主人公在黄昏时刻伫立楼头,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的矛盾心情。 |
B.诗人借“玉梯横绝”汉宫佳人失宠独居的典故,是说玉梯横断,无人来登,借此喻指担忧自己被心上人抛弃而愁苦焦虑。 |
C.最后两句通过未展开的芭蕉和丁香各在春风中愁苦,表现二人异地同心,同在为在春光中思念对方而不得见愁苦。 |
D.本诗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写愁,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 |
【小题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唐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②,松州犹驻殿前军③。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④仍是卓文君⑤。
【注】①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紧张。②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③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④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⑤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
【小题2】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
杜工部蜀中离席①
唐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②,松州犹驻殿前军③。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④仍是卓文君⑤。
【注】①此诗为临行前饯别宴席上所作。此时,正值爆发贫民起义,唐王朝与吐蕃、党项关系也很紧张。②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③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④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⑤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既有深重的感叹,还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也许就只好以旷达处之的无奈。 |
B.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
C.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 |
D.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作者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小题2】本诗是在模拟杜甫诗歌所作,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请结合全诗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下面对诗歌的解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下面对诗歌的解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徒闻”否定了他们的爱情,否定唐玄宗“他生”再与杨玉环结为夫妇的荒谬想法,开篇奠定悲哀基调。颔联才开始马嵬咏史,尾联卒章显志。 |
B.“虎旅传宵柝”指军营内的声音,“鸡人报晓筹”,为宫内声音,表现玄宗身在军营,已在逃难途中 。 “空闻”和“不复”,写出唐玄宗的狼狈和慌乱。 |
C.颈联前后句间暗含因果关系。眼前是“六军”要求“赐”死杨贵妃,从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七夕方得一会,两种情形对比,实则写出了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如何”二字开启广阔思维空间,引发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