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 李商隐(813-858)
- 《无题》
- 《贾生》
- 《夜雨寄北》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小题2】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小题2】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①中又何人。
注释:①南朝陈后主携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掳。
【小题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马嵬(其二)》一诗突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①中又何人。
注释:①南朝陈后主携宠妃躲在景阳宫井中,终为隋兵所掳。
【小题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之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
C.《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
D.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遥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听雨”营造的氛围与本诗相近的一项是
【小题3】《红楼梦》中众人游荇叶渚时,黛玉说她喜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诗,但故意引错。请你说出“残荷”与“枯荷”的不同,并结合《红楼梦》简述曹雪芹这样写的原因。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遥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在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 |
B.竹林环抱的船坞里没有一丝纤尘,只见傍水的亭轩和澄澈的湖水。 |
C.传递思念之情的书信跨越重重的城镇,送往氏兄弟所在的地方。 |
D.时令已届深秋,但浓重的阴云久久沉积不散,孕育着浓浓的雨意。 |
A.小沼如盘水浅清,菰蒲新发获芽生。连筒引却前溪水,养得芭蕉听雨声。(徐居正《即事》) |
B.田里熙熙便是春,追游何必艳阳辰。打门吏少花村静,听雨高眠亦可人。(真山民《春游阻雨次韵》) |
C.床隐屏风竹几斜,卧看新燕到贫家。闲居心上浑无事,听雨唯忧损杏花(高启《雨中闲卧》) |
D.蝉歇还惊络纬鸣,秋风忽已动江城。山窗寂寂无眠夜,梧落芭蕉听雨声。(黄姬水《秋夜》)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池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小题2】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池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
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
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
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
【小题2】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哭刘蕡①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小题2】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哭刘蕡①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 |
B.颔联从去年春天离别写到今秋突闻噩耗,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反衬出死别的悲伤。 |
C.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
D.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 |
【小题2】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小题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
【小题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①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阳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②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玉盘:传说南海有一种美人鱼,离开她的主人时,托着玉盘哭泣,泪水都化作了珍珠。②《前溪》是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牡丹的咏物,诗人李商隐所咏的是道路中所见被风雨吹损的残花。 |
B.李商隐遣词用事的才华在本诗中尽显,诗歌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的写出赏花人和牡丹之间的深厚情谊。 |
C.颈联写出牡丹生长的哀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阳节登高思亲的愁绪,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重阳的尘埃。 |
D.前溪一句,诗人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舞者婀娜的看着牡丹的残花,表现出惜花之情。 |
E.颔联对仗工整,进泪”对“惊弦”、伤心数”对“破梦频”,强调牡丹为风雨所败、风雨摧残牡丹使赏花人夜不能寐。 |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 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对这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 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
B.在立意上,①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
C.在立意上,②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都值得人们同情。 |
D.③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
A.②诗用“银河”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
B.“莫愁”多指美女,③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
C.③诗和②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语句,立意也是相同的。 |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芳心”的多层含义。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②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本讲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因陷入牛事党争之中,境况不住,心情郁闷。②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吟咏“落花”,表明所写是暮春时节,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
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花影翻飞迷离连接着弯弯的小径,落花飞舞到达高远之处,迎来脉脉斜晖。 |
C.颈联写诗人肝肠寸断不忍心把落红扫去,仍然望眼欲穿盼望远去的客人归来相聚。 |
D.“沾衣”,是指落花的花瓣飘落在诗人的衣襟上,也指泪落衣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春尽花谢之时看花的心意,徒留伤感。 |
E.全诗基本采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悄态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哭刘蕡①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小题2】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哭刘蕡①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 |
B.颔联从去年春天离别写到今秋突闻噩耗,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反衬出死别的悲伤。 |
C.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
D.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 |
【小题2】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