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学者:__________。
②孰:__________。
③乎:__________。
④之:__________。
⑤师道:__________。
⑥耻:__________。
⑦所以:__________。
⑧其:__________。
⑨遗:__________。
⑩乃:__________。
⑪其: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31 12: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唐韩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

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

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岁夭死,长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岁。铭曰:鼎不可以柱车,马也不可使守闾。佩玉长裾,不利走趋,只系其逢,不系巧愚。不谐其须,有衔不祛。钻石埋辞,以列幽墟。

(有删改)

注①戾契:曲折倾斜。此指常轨以外的途径。②四科:唐宪宗在进士、明经二科之外,另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③阿衡、太师:代指伊尹、姜太公。④告身:授官的凭信,即任命状。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见将军事 白:陈述B.将军帅风翔 迁:升官
C.不可强起学 顾:回头看D.即谓媒妪   谩:欺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提作书  向之
B.有君平生告者 臣供养无主
C.吾以龃語穷,一女怜 今者有小人
D.鼎不可以柱车 吾未见其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适喜爱读书,怀抱奇志,好直言,故不受达官贵人喜爱,使他想借势的愿望落空。
B.唐玄宗登基,增设四科招募贤士,王适认为有机会,参加科考,但没考上,益发穷困。
C.王适以冒官欺骗的手法取得了侯高的信任,娶到妻子,展现了人物性格中卑劣的一面
D.文章多用对话,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通过正侧结合,塑造了一仕途不如意的主人公形象。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狂子不足以共事。
(2)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 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 ③浃和:和睦。
【小题1】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B.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满足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袁于南昌为属邑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入。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②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②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 参:参透
B.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利用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需要
②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輮为轮     作师说贻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已  其闻道也亦先
C.蚓无爪牙利 句读不知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4】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