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
王昭君二首(其二)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二首(其一)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计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盛服、丰食、声色、美宅和礼遇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
C.刘诗前两句引用陈平、贾谊的典故说明“美人计”乃汉朝统治者的惯用计策。 |
D.刘诗借昭君之口讽刺了大汉朝廷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
古风(其二十四)
李 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
[注]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②洗耳:传说尧曾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筑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
【小题3】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方面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与下面的诗句加以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游黄溪①记
柳宗元
北之晋,西适寸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②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④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⑤,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⑥,若颏颔龂齶⑦。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⑧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⑨。”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⑩。“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⑪,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选自《柳河东集》)
(简注)①黄溪:又名黄江,位于今湖南省零陵县东70里,在九疑山西,源出湖南省宁远县北阳明山的后龙洞,北至祁阳县,汇合白江水,注入湘江。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地。③其缺者:指缺花叶。④揭(qì)水:擦起衣服,涉水而行。⑤黛蓄膏渟(tíng):这句形容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⑥峻流:湍急的流水。⑦颏(kē)颔(hàn)龂(yín)齶(è):形容石头高低不平的形状。颏,下巴尖。颔,下巴。龂,齿根肉,即牙龈。齶,同“腭”,上腭。⑧大冥:川名。⑨余,黄、虞之后也:王莽擅权摄政后,曾说王姓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见《汉书·王莽传中》)。⑩“故号”句: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⑪后稍徙近乎民:谓黄神祠先建在他的潜居处,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说“由东屯南行六百步”处。
(阅读指要)
这篇游记记述作者游览黄溪所见到的奇丽景象。记述黄溪之美,主要围绕黄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开的,着重描绘潭水溪石,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后半部分记有关黄神的传说,意在说明黄神祠的由来,能使所写山水增添色彩,也使文章内容更显得丰厚。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________) (2)环永之治百里(________)
(3)殆不可状(________) (4)民咸安焉(________)
(5)后稍徙近乎民(________) (6)今祠在山阴溪水上(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之晋 ③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②死方俎豆之 ④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小题4】简答题:文章在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时,写了哪几幅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2)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小题1】两位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小题2】对二人的观点作一简明评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
[注]《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这两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B.这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望中的见闻,描绘出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传递了羁旅思归的心情。 |
C.颔联视听、动静结合。“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
D.尾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我不回去享用美味的鲈鱼,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B.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
C.“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鸡鸣桑树颠”都通过写“鸡鸣”表现山村景色。 |
B.第二句描写了通往山村的路,显出山居之“深”,表现出诗人进山村时的迫切心情。 |
C.第四句写栀子花无人理睬,在于表明春深农忙,着一“闲”字,从侧面暗示没有一个人闲着。 |
D.本诗紧扣“山村”,从景写到人,从写到境,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