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岛,巢在三珠树①。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②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③何所慕!
[注]①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②高明:地位尊贵的人。③弋者:猎鸟的人。【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写双翠鸟;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护城河,表明诗人行事的小心谨慎。 |
C.第五、六句使用反问修辞劝告高傲得意的翠鸟:站立在高高的宝树上,难道就不担心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杀吗? |
D.该诗第八句中“高明”两字是使用汉扬雄《解嘲》中的“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用得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
B.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梦抒情。 |
C.诗题为“春兴”,通过对写雨过天晴后成荫的杨柳和黄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
D.武元衡这首《春兴》,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注)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
【小题3】本诗与《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颍字昭玄,自云渤海蔣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颍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屠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颍强明,又***载:“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A.高颎聪明敏捷。高祖在执掌北周大政时,因其能干聪明,擅长军事又多有谋略而重用之。 |
B.高颎有担当精神。朝廷危急,高颎辞母,仲方辞父,都体现了可贵的忠义与担当精神。 |
C.高颎深为皇帝倚重。高祖对高颖常呼其姓,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足见高颎深得髙祖的重视。 |
D.高颎直言敢谏。高颎以妲己祸乱殷商为鉴,劝谏晋王,冒着被晋王记恨的危险斩杀了张丽华。 |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
【小题5】从吕诲、宋庠、高颎的故事中,你认为我国古代的谏官应该具有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 |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城南。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
B.首联中,“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
C.尾联写诗人“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引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
D.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
D.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
E.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的情感细腻委婉。 |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太常博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向之故事,见存府,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1)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2)凡得别本三千馀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