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
②缀公卿之后(_________)
③莫逾自厌(____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 |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 |
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 |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小题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乙]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联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永保无疆之休(美善) ②凡百元首(君主帝王) ③虽董之以严刑(使之明白)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直百万(只)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恚曰(发誓)
A.①⑥⑦ |
B.③⑤⑧ |
C.②④⑥ |
D.①④⑧ |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从容问曰 ④人苦不自觉耳
⑤勉强受谏 ⑥弟守法如此 ⑦必浚其泉源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②③⑤⑦ | B.②④⑤⑥⑧ | C.①③⑤⑥⑧ | D.③④⑤⑥⑦ |
A.伐根以求木茂 不约我以礼用 |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此悦而从谏也 |
C.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执之四五然后赦 |
D.而况于明哲乎 此难于受谏也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地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并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
C.乙文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柳雄、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
D.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情忽慢。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幡然省悟。 |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简析“秋”字在“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表达效果。【小题2】赏析最后两句,分析其中包含的感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小题2】以下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忙离去的情景氛围。 |
B.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动身前所见江上景色,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
C.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 |
D.最后一句写出别后酒醒的惘然空寂。 |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陶璜,字世英,丹杨秣陵人也,仕吴历显位。孙皓时,交阯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南中监军霍弋遣杨稷与毛炅、董元等自蜀出交阯,破吴军于古城,斩大都督脩则、交州刺史刘俊。吴遣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璜为苍梧太守,距稷,战于分水。璜败,退保合浦,亡其二将。珝怒,谓璜曰:“若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璜曰:“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珝怒,欲引军还。璜夜以数百兵袭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珝乃谢之,以璜领交州,为前部督。璜从海道出于不意,径至交阯,元距之。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元有勇将解系同在城内,璜诱其弟象,使为书与系,又使象乘璜轺车,鼓吹导从而行。元等曰:“象尚若此,系必有去志。”乃就杀之。珝、璜遂陷交阯。吴因用璜为交州刺史。初,霍弋之遣稷、炅等,与之誓曰:“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若过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稷等守未百日,粮尽,乞降,璜不许,给其粮使守。诸将并谏,璜曰:“霍弋已死,不能救稷等必矣,可须其日满,然后受降。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稷等期讫粮尽,救兵不至,乃纳之。皓既降晋,手书遣璜子融敕璜归顺。璜流涕数日,遣使送印绶诣洛阳。帝诏复其本职,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节选自《晋书·陶璜传》,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
B.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
C.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
D.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
A.监军指监督军队的官员,一般为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
B.表是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自表”指自己上表呈请。 |
C.敕是自上命下之词,特指古代帝王的诏书,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子。 |
D.洛阳是西晋都城,因地处洛河之南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A.陶璜自表讨贼,出师不利。晋军出兵交阯,在古城打败吴军,陶璜与虞汜、薛珝等领兵抵抗,因为内部不团结,致使陶璜首战损兵折将。 |
B.陶璜善用谋略,屡破敌军。他率兵夜袭董元,缴获珍宝;识破伏兵,打败董元;用离间计致使董元杀掉部将解系,终于攻陷交阯。 |
C.陶璜心存仁义,收降杨稷。杨稷军队粮食耗尽,请求投降,陶璜出于多方考虑,提供粮食让他们坚守满一百天后,才接受他们投降。 |
D.陶璜被迫归晋,仍获重用。孙皓降晋,亲笔写信派陶融叫陶璜归顺,陶璜痛哭流泪,无奈归附;陶璜因孙皓保荐,恢复了原有官职,受到晋帝重用。 |
(1)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2)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③。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湓城:古城名,在今江西九江。二地均在郴州以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眼前看到的是孤冷的秋月,耳中听到的是凄切的猿啼,一股悲凉之气腾然而起。 |
B.颔联细探迁客心曲,当贬谪之地越来越近时,偏偏南风颇大。乘着南风本可北归,但因被贬谪而无法顺风回去,故而“恶”起南风来。 |
C.颈联是诗人的祈祝,他祈愿明年春天江水盛大、青草茂盛时,杨少府能够行经湓城、夏口,顺利到达贬所。 |
D.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谪居三年,不幸去世,此联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惨结局的担忧。 |
赠裴十迪
王 维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注),敢告将农时。
(注) 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写作缘由,“日夕”语出陶潜诗“山气日夕佳”,夕阳西下,风景独好,诗人情不自禁想邀朋友一起赋诗。 |
B.三、四句着“望”“支”二字,写出诗人观景之姿态;“澹然”一词则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情。 |
C.五、六句写春风轻拂,惊醒百草,篱笆之中,兰蕙丛生。两句以静写动,赋予春景以生机与活力。 |
D.这首诗语言清新素雅,朴实醇厚,写景真切自然,融情于景,表现出了诗人醉心田园、恬淡自在的意兴和情怀。 |
送远(注)
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这首诗是诗人乾元二年(759)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构造了一幅遍地兵甲、时局动荡的离别背景图,笔力雄健。 |
B.三、四句写亲朋痛哭流涕,诗人跨上鞍马告别孤城,细致地描绘了离别场面,感人至深。 |
C.五、六句既描写了远行所见的自然环境,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 |
D.诗歌写了启程分别、途中所见、自己回忆等情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脉络清晰。 |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
B.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
C.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
D.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