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鸡鸣桑树颠”都通过写“鸡鸣”表现山村景色。
B.第二句描写了通往山村的路,显出山居之“深”,表现出诗人进山村时的迫切心情。
C.第四句写栀子花无人理睬,在于表明春深农忙,着一“闲”字,从侧面暗示没有一个人闲着。
D.本诗紧扣“山村”,从景写到人,从写到境,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题2】本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的?请做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30 12: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也。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冠绝当时。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后为宋武帝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及武帝北代,有宋公之授,府遣延之庆殊命。道中作诗二首,为谢晦、傅亮所赏。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不为之下,亮甚疾焉。
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延之忿于众中折之曰:“昔陈元方与孔元骏齐年文学,元骏拜元方于床下,今君何得不见拜?”淑无以对。
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又少经为湛父柳后将军主簿,谓湛曰:吾名器不升,当由作卿家吏耳。”湛恨焉,言于彭城王义康,出为永嘉太守。
时沙门释慧琳以才学为文帝所赏,朝廷政事多与之谋,遂士庶归仰。上每引见,常升独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曰:“昔同子參乘,袁丝正色,此三台之坐,岂可使刑余居之?”上变色。居身俭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三十年,致事
元凶弑立,以为光禄大夫。长子竣为孝武南中郎谘议参军。孝武登阼,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颜)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几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常乘羸牛车,逢竣卤簿,即屏住道侧。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特进,曰宪子。
(《南史・列传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B.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C.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D.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古代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B.致事,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专门担任与之相关的职务。
C.登阼,登上帝位。阼,本指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阼也指帝位。
D.谥,谥号,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给子的具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延之颇有才华。他饱读天下的诗书,写的文章也冠绝一时,并且他作的两首诗曾得到谢晦、傅亮的赞赏。
B.颜延之遭人嫉恨。他曾因恃恃才傲物,不愿为傅亮之下,被傅亮嫉恨;也曾因出言不逊被袁淑和刘湛等人痛恨。
C.颜延之敢于直言。他曾因文帝器重沙门释慧琳而出言惹怒皇上;他还曾直言劝诫颜竣,让他好自为之。
D.颜延之居身俭约。他不谋求财物利益,穿布衣,吃粗食;儿子颜竣有了地位后,送的东西颜之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2)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小题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归隐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诗中“凄清”二字,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颈联写俯察。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D.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直抒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小题2】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