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对雪①
杜甫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
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
金错②囊徒罄,银壶酒易赊。
无人竭浮蚁③,有待至昏鸦。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公元769)的冬天。当时杜甫住在潭州(即长沙),已经五十八岁,写这首诗的第二年就病逝了。②金错:指金错刀,古代的钱币名。③浮蚁:亦称“绿蚁”“浮蛆”,酒面上的泡沫,这里指代酒。【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北雪”“胡云”,渲染了凄冷森寒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
B.颔联描写了白雪随风飘舞散落在叶间,夹着雨的风雪吹落了树叶间的残花。 |
C.颈联写出诗人当时的处境,“酒易赊”,诗人反其意,“易”实“不易”。 |
D.诗歌紧扣诗题“雪”,前四句写南方雪景;后四句写雪天里诗人触景伤怀。 |
小隐
韩偓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
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
灵椿①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②。
(注)①灵椿:上古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②齐:同等看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紧承题目“小隐”二字,写诗人借山村的茅屋居住,打算归隐田园终老山野。 |
B.颔联写诗人在山村的隐居生活,“烟含郭”“月照溪”凝练地描绘出山村优美的环境。 |
C.颈联写僧人来访,宾主雪夜围炉畅谈,炉火映得窗子格外明亮,鸟儿也因此受惊鸣叫。 |
D.诗人借用“灵椿”“朝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全诗表现了诗人归隐村野后的超脱心境。 |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
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
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
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
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归时所见所闻。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上,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传来,还伴有乌鸦的啼声,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B.颔联中,诗人看见月光下匆匆赶路回家的游子,听到了别人家传出来的洗衣声,反衬自己漂泊在外、难回故园的凄楚。 |
C.颈联写出了诗人的矛盾与纠结。欲往南去,没有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而北方正是战事频仍,无论南渡还是北归,都难以成行。 |
D.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语言朴素自然,有着一股亲切感人的力量,体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乐观精神。 |
曲江①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小题1】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书是( )。
A.《乐府诗选》 |
B.《古诗菁华 |
C.《诗余选集》 |
D.《律诗集萃》 |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转应曲
戴叔伦①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注)①戴叔伦(约732——789),字幼公,唐代诗人。【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开头以边草起兴,这种手法和《关雎》的开头一样,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
B.“晴”,放晴。表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 |
C.白雪与明月相互辉映,营造了边塞清幽静谧的氛围,令征人的心境也有了片刻的安宁。 |
D.胡笳音色悲壮,成了边塞诗中特有的情感符号。在本词中一声胡笳引发了征人心中无限的哀愁。 |
E.全词语言婉约,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晚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小题1】从题材角度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赏析。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
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筭术,仆射周惠达见而异之。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①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②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
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③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注)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三)
(注)申、韩:申不害,韩非子,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饯于东都门外 饯:设酒食送行 | B.因称其有王佐之才 称:称赞 |
C.整衣危坐 危:高 | D.自是宠遇日隆 遇:恩遇 |
A.①以②因③而 | B.①与②因③则 | C.①以②以③则 | D.①与②以(③而 |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
B.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
C.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
D.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 |
A.太祖乃召(让)为行台郎中 |
B.(惠达)乃召绰 |
C.(绰)具以状对 |
D.(太祖)遂留绰至夜 |
A.苏绰学识渊博,做行台郎中一年多,虽未被太祖赏识却深为同僚佩服。 |
B.太祖问事,周惠达答不上来,苏绰却因回答得体,当场受到太祖称赞。 |
C.在太祖与公卿去昆明池观渔的路上,苏绰以其博学多才深得太祖欢心。 |
D.苏绰讲帝王之道和申、韩之要,使太祖由卧而起,不知不觉湊近苏绰。 |
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
(1)阮籍宇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踽,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2)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 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3)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籍诣都亭奏记曰(__________)
(2)旬日而还(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释义。
(1)补吏之召,非所克堪(_____)
A忍受
B难堪
C胜任
D可以
(2)籍由是不与世事(_____)
A赞许
B参与
C给予
D交往
【小题3】用“/”给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小题5】依据第(2)段内容,简要概括阮籍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