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好属文论,虽绮丽不 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 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 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 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
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 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 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竞。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诏曰:“政 道之本,诚宜久于其职,咸奏是也。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 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咸累自上称引故事,条理灼然,朝廷无以 易之。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 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有删节)
(注)①毛班: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
B.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
C.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
D.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
A.爵,又称封爵、世爵,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 |
B.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例如李密《陈情表》有“除臣洗马”。 |
C.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中国古代尚书省所设官职,左丞一人,正四品下;右丞一人,正四品上。 |
D.台辅是指古代三公宰辅之位,例如唐代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公若登台辅,临危莫 爱身。” |
A.傅咸见多识广,颇有文才。他喜欢写文论,言论可为鉴戒,庾纯感叹他的文章接近于诗人的创作;他多次上书称引往事,条理清晰明了。 |
B.傅咸品行高尚,特别孝顺。他有高尚的节操,疾恶如仇;出京城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他前往,于是他上表请求免职。 |
C.傅咸针眨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当时奢侈之风,以先王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指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严重。 |
D.傅咸为人正直,忠勇果敢。他曾上奏罢免了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王戎等,从而使京都肃敬,贵戚慑威伏服。 |
(1)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员。
(2)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
画鹰①
杜 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②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④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本诗作于开元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挺立,挺起。③胡:猢狲。④绦镟:这里指系鹰用的丝绳和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用“风霜”体现画面的肃杀之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
B.颔联通过描写画鹰耸身观望的动作和侧目而视的神态来刻画画鹰的形象。 |
C.颈联写如果解开画鹰的绳环它就会高飞,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 |
D.诗歌章法严谨,从“画作殊”写起,又从“势可呼”转入情感的抒发。 |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②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注]①杜二,即社甫,因排行老二有此称。②严武,唐朝中期诗人,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严武虽为武夫,亦能作诗,他与杜甫常以诗歌唱和。【小题1】概括作者和杜甫的深厚情谊的表现。
【小题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
不耻相师(_______)
君子不齿(_______)
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C.吾从而师之 |
D.师不必贤于弟子 |
A.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①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句读之不知 |
C.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①则群聚而笑之 ②官盛则近谀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
D.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小题1】从题材分类看,这首诗歌属于_______________。【小题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颔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的时节,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
B.诗人开篇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
C.嘹唳的雁声,觉得怅惘凄切;坐对云山,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这是作者送别友人后的心情写照。 |
D.“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消愁斗几千?
(往)①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武则天大为赞赏。②新丰酒:典出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耍酒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中黄叶调零的冷寂,青楼上管弦鸣奏的喧闹,颔联上下句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B.本诗重视炼字,颔联“仍”“自”在转折后突出表现了权贵在青楼肆意享乐的丑态。 |
C.本诗原无题,后人取“风雨”为题,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也指诗人的现实处境。 |
D.本诗首尾借用郭震和马周典,虽处逆境,但诗人相信自己终能如二人一般得到赏识。 |
甲诗: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 ②无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乙诗: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题1】从内容看,两首诗都写到了_________之情 。【小题2】乙诗中“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子“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甲诗三四句的艺术效果。
①天地果无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3)?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4)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②彼其初与万物皆生,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白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5)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于包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1)初:此处指初始、原始阶段。(2)生人:指“生民”,即人类;固避讳“李世民”改“民”为“人”。(3)近:此处指接近事实。(4)封建:此处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即贵族世袭制度。柳宗元此文的“封建”与秦至唐实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相对。(5)君长刑政:指君主、官吏、刑法、政令,意即政治法律制度。【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多次设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与“天下归心”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没有羽箭,没有人能够供养自己、保卫白己。 |
B.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搏斗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没有人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
C.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不能够光靠白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
D.人没有能力(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没有羽箭,不能够供养自己、保卫自己。 |
【小题5】根据文意,简析结尾处“势”的具体含义。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木”“鸿雁”“北风”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 |
B.颔联“遥隔”两字,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
C.颈联两句均为“借人映己”,将诗人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强烈。 |
D.本诗语言较少斧凿痕迹,句意平淡自然,细细咀嚼却余味无穷。 |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唐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然。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 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小题1】本诗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因风入题,又借此发挥自己的想象,切合诗题中“闻风”二字。 |
B.颔联的“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然”的结果。 |
C.尾联“何当”二字表露出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引出寄思主题。 |
D.本诗借风以寄思是一种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是触发诗人思绪的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