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①。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②,争博勿相欺。

注①并州儿:并州一带重义气轻生死的青年男子。儿,指年轻人。②鲁句践:人名,赵国之侠客。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句践与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轲嘿而逃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
B.燕国在今河北一带,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说法,那里民风豪放,正是诗人向往的生活。
C.这首诗近乎咏史,实是抒情,写一个年轻人胸怀豪杰之气,未来自会战功显赫,飞黄腾达。
D.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壮志、仗剑天涯、信念坚定、激扬奋进、豪爽倜傥的少年英雄形象。
【小题2】本诗从写作手法上看,化用典故颇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造访。首联中“朱门”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B.首联中“似”字用得精彩,李将军看似闲居,实则渴望建功立业。
C.颔联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D.颈联中的“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
【小题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⑴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书怀》),《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⑵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小题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他在异乡依依为她(“东风”)送别,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额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强烈的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年岁己高,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
【小题2】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伯夷颂①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 ③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小题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___。
【小题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小题1】本诗中的“湖”应为(湖名)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笔力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的春景图。
【小题3】在题写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的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仙鹤的美的?请作简要分析。
(2)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最后一联所表达的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①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②能化俗,焉知李广③未封侯?

路经滟滪④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 ①李剑州,时任剑州刺史,有才能而未被重用。②文翁,西汉蜀郡守,以政绩卓异闻。③李广,西汉名将,战功卓著却未能封侯。④滟滪,即滟滪滩,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小题1】对本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使君”指李剑州,他在剑州做了三年刺史。
B.引用李广喻指李剑州未被重用。
C.“路经”两句交代作者将赴荆南所经之地。
D.末句说作者到了荆南回望蜀中,怀念故人。
【小题2】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李剑州的政绩与政治待遇 。
B.后四句写自己意想中“将赴荆南”的情景。
C.“滟滪”、“一钓舟”、“沧浪”等词语,展示了一幅扁舟出峡图,表现了诗人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
D.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自己,再由自己的离别之情折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起结转合自如。
【小题3】就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小题1】首联中的“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中“秋草”“寒林”等营造了_______的氛围。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小题2】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小题1】高中学过杜甫两首诗的篇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寓情于景,透出诗人在闲逸的江村生活中的寂寞心情,为客至之喜作了铺垫。
B.颔联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C.颈联着意描画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主人待客力不从心的歉疚。
D.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对比中抒发了待客的真挚情谊。
【小题3】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