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12 12: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相关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借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的芳菲早已消歇,王孙自愿长留山中,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归隐之意。
C.“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借人们反常心理的描写,表达战争对人们的摧残,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人借用许汜、刘备典故,既表现了不愿贪求个人安逸,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又流露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储邕之剡中①
李白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注)①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划溪。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标题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即诗人告别友人储邕即将前往剡中。
B.首联一“问”一“指”两个举动,令人想到诗人和友人将要分别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C.颔联叙述出发地和去处,“舟”、“水’’二字,与下面一联舟行特有的景象形成呼应。
D.尾联“辞君”见出别离,“卧秋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不知何时再见的无限伤感之情。
【小题2】请简要赏析“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一联。
同类题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唐诗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体现了诗歌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特点。
B.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
C.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自己却爱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仁爱和忧患情感,因而被称为“诗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鲁酒”:《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齐歌”:语出《孟子·告子下》“齐右善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但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
B.“我来竞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C.“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两句渲染出沙丘城外萧索沉寂的气氛。
D.“鲁酒”“齐歌”两句,表明由于诗人“思君”情深,只能借饮鲁酒赏齐歌才能排遣心中的愁绪。
E. 最后两句是说恨不得乘舟汶水之上,随浩荡流水与朋友一路南行。
【小题2】诗中李白思念友人,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创作了《登太白峰》一诗。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似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初入长安时期离开终南山西游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从正面烘托出太白的熊俊高耸。
B.三、四句运用拟人修辞,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五、六句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境,诗人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
D.结尾两句细数表达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试分析此诗浪漫主义特色的具体表现。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李白(701-762)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