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
C.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②,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崔中丞:崔敏,元和三年任永州剌史,与诗人关系较好。卢少尹:此人不详。少尹:即少府,唐代称县郡为少府。②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点明卢少尹郊居的地方在偏僻的湘江岸边,四周无邻,远离尘嚣。 |
B.首联叙议结合,直接抒发了对世俗生活和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 |
C.颔联写在种满芍药的庭院里设筵招待“国老”“贤人”,表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
D.本诗白描叙事,而意蕴深远。描写得愈和乐,就愈能衬托出诗人的孤凄与悲凉。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①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因公从姑臧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作战,岑参作此诗送别。②“火山”“赤亭”地名,位于内地通安西大都护的交通孔道。【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化一般送别诗的惆怅与伤感为豪放、悲壮,开拓了送别诗新的意境,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 |
B.三、四两句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
C.五、六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 |
D.诗歌最后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可看作是岑参的理想和壮志。 |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
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的秋夜难以入眠。 |
C.颈联意为年老还功业无成,无奈只能对镜叹息。 |
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 |
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
B.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
C.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
D.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①,公果溺死流海湄②。
有长鲸臼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③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竞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注释)①凭:不用工具过河。②湄:水边。③罥:挂。【小题1】《公无渡河》的一二句“黄河西来……触龙门”和五六句“大禹……不窥家”写出了黄河_____ 的特点,它们分别使用了_____和_____的手法。
【小题2】上面两首诗都写了“公渡河而死”一事,前者繁、后者简,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说明理由。
暮秋山行
岑 参①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②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③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诗人早年奔走京洛,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两度出塞,后辗转仕途,客死成都旅舍。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疲马卧长坂”一个“疲”字,以马的疲于山行,反衬了山间景色宜人。 |
B.三、四句以风吹空林、仿佛有人来表现山林的“空”,生动地写出环境的幽深寂静。 |
C.五、六句诗人的视角由天上转到地下,描绘了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的景象。 |
D.“千念集暮节”一句意为正是岁暮时节,在萧瑟秋风中,诗人百感交集,统领下文。 |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
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
C.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诗人却拉出历史故事标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真挚。 |
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器、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 |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出吕逸人年事已高的窘境。 |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钱 起①
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薛萝垂。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青琐②同心多逸兴,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惭身外牵缨冕③,未胜杯前倒接篱④。
[注] ①此诗作于钱起在大历年间为朝官时,此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青琐:指宫廷。③仕宦的代称。④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晋书·山简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诗题中的“酬杨补阙见过”,意为诗人感谢杨补阙拜访自己而作诗相答。 |
B.首联上句点明春日时分,下句泛写山景;营造出清幽、温馨、恬淡的意境。 |
C.颔联与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D.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全诗语言清新浑朴,平易浅直,有王维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