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小题1】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A.落日残霞 |
B.老树寒鸦 |
C.青山绿水 |
D.红叶黄花 |
A.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
B.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
C.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
D.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
送装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
B.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
C.“胡尘”的意思是胡人兵马所扬起的尘土,借指叛军,此处是说裴判官落入敌军手中。 |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
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
C.“老病南征日”和《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
汴河亭①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经炀帝行宫
刘沧①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晚唐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小题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隋炀帝为了广陵赏花交从昆仑山流下的水分引凿渠,虽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
B.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反衬出隋炀帝东游的赫赫声威与奢华排场。 |
C.颈联用夸张手法写鼓声震天,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迎风招展,旗开之处,水底日月沉浮。 |
D.前三联所写内容,并非诗人亲见,而是通过想象、虚写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
A.首联“此地”指隋炀帝行宫,曾经御驾亲临的地方“浮云流水”间成为一片萧条。“竟如何”以反问引发思考。 |
B.颔联写美人香销,怨恨之情随宜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将抽象的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
C.颈联写宫外所见,诗人寓情于景,“残柳”“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蕴含诗人的惋惜之意。 |
D.诗歌前三联按“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的结构展开,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写景状物极富韵致,情真意远。 |
骢 马
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释)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法,一个“哀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
B.颔联写出秋天的典型特征,运用叠词“萧萧”和“滚滚”,使落木和长江更形象化。 |
C.颈联“常作客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照应了后句独登台”,凸显孤独。 |
D.尾联“艰难苦恨”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作者写此句反映出他的无奈和激愤之情。 |
温汤客舍①
刘长卿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③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②冬狩:指天子在冬季围猎。③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能鉴别人心邪正,后指明镜。④春官:礼部的别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城佳气”“汤熏仗里”展现唐玄宗冬狩温泉的气象之美,暗含赞美之情。 |
B.“千旗暖”与“万井寒”形成对比,分别写出了帝王的奢侈和百姓的贫寒。 |
C.诗人用司马相如“君门献赋”的典故,表达自己无人引荐、怀才不遇的无奈。 |
D.诗人赴京赶考,宿于温泉客舍,虽囊中羞涩,但仍能自安。 |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
A.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
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
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
B.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
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
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
(1)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
(2)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颦”,皱眉。【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
【小题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梅花 罗隐①
吴王醉处②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吴王醉处,指吴县,据宋人范成大《梅谱》,“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诗词中常用此典咏梅。【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画面。 |
B.“经雨不随山鸟散”写出盛开的梅花经历风吹雨打后凋零残败的情状。 |
C.“倚风疑共路人言”运用拟人手法,说梅花正和游人谈心,妙趣横生。 |
D.尾联情景交融,借梅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终无所成的惆怅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