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张逸人园林

韩 翃

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

麈尾手中毛已脱,蟹螫尊上味初香。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

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注)①麈(zhǔ)尾: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标题,描写环境的清幽,衬托出抒情主人公心境的悠闲。
B.颔联运用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抒情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惬意。
C.颈联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园林的静谧和幽美。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宁静闲适中也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寂寞。
【小题2】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醉”的原因。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浔阳王(萧)大心,字仁恕。幼而聪朗,善属文。中大通四年,以皇孙封当阳公,一千五百户。大同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南、北司、定、新五州诸军事、轻车将军、郢州刺史。时年十三太宗以其幼恐未达民情,戒之曰“事无大小,悉委行事,纤毫不须措怀。”大心虽不亲州务,发言每合于理,众皆惊服。七年,征为侍中、兼石头戍军事。太清元年,出为云麾将军、江州刺史。二年,侯景寇京邑。大心招集士卒,远近归之,众至数万,与上流诸军赴援宫阙。三年,城陷,上甲侯萧部南奔,宣密诏,加散骑常侍,进号平南将军。大宝元年,封寻阳王,邑二千户。初,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侯景,既而又奉其母来奔,大心以铁旧将,厚为其礼,军旅之事,悉以委之,仍以为豫章内史。侯景数遣军西上寇抄,大心辄令铁击破之,贼不能进。时鄱阳王(萧)范率众弃合肥,屯于栅口,待援兵总集,欲俱进。大心闻之,遣要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会庄铁据豫章反,大心令中兵参军韦约等将军击之,铁败绩,又乞降。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范从之,乃遣将侯瑱率精甲五千往救铁,夜袭破韦约等营。大心闻之大惧,于是二籓衅起,人心离贰。景将任约略地至于湓城,大心遣司马韦质拒战,败绩。时帐下犹有勇士千余人,咸说曰:“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大心未决,其母陈淑容曰:“即日圣御年尊,储宫万福,汝久奉违颜色,不念拜谒阙庭,且吾已老,而欲远涉险路,粮储不给,岂谓孝子?吾终不行。”因抚胸恸哭,大心乃止。遂与约和。二年秋,遇害,时年二十九。

(选自《梁书·浔阳王大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
B.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
C.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
D.鄱阳世子嗣先与铁游处/因称其人才略从横/且旧将也/欲举大/事当资其力/若降江州/必不全其首/领嗣请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大通”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令和”。
B.“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的封地,因以邑为食禄,故又称为食邑。
C.“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D.“内史”,东晋时职责相当于郡太守,如会稽内史;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大心天资聪颖,深得宠爱。他贵为皇孙,又擅长作文,朝廷宠遇优渥,授爵封地,不及弱冠,就让他出任五州都督。
B.萧大心很有才华,众人信服。出任五州都督期间,发表意见,符合道理,众人佩服;侯景之乱时,远近的人都来归附。
C.萧大心宅心仁厚,待人真诚。历阳太守庄铁先降侯景,后来投奔,萧大心委以重任,给予厚禄,因此庄铁愿意忠心不贰。
D.萧大心做事犹豫,感情用事。本来可以前往建州,东山再起,但他犹豫不决,加上母亲反对,就与对手签约讲和,以致失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心闻之,遣要范西上,以湓城处之,廪馈甚厚,与戮力共除祸难。
(2)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十六)

杜甫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目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漂泊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对东柯谷的喜爱原因是其不在群山之中,独自成岭,给人视野开阔之感。
B.当地人在险峻、与世隔绝的山谷生活久了对外界小心谨慎,山谷中竹林和溪水平分开来,颈联营造出东柯谷原始静谧的意境。
C.本诗首联、颔联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颈联、尾联通过描写野人及诗人的心理来抒情。
D.贾岛《寻隐者不遇》与本诗尾联构思虽有不同,但都塑造了相同志趣的“采药师者”形象。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小题1】诗歌后三联未出现“雨”字,但每联均与“雨”有关,请分别简要说明。
【小题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引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无所造请左右近臣,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宦官,古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①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④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划然:忽地一下。④未省:不懂。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起句紧扣 “听”字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B.“浮云”两句表现出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接下来四句,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代替,百鸟齐鸣中,一只凤凰翩然而上,虽饱经跻攀之苦,却还是跌落千丈。
C.诗人虽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妙,却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湿衣”句与“江州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
D.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直抒胸臆。
【小题2】本诗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诗中采用了多种手法表现琴声琴艺,试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选出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
【小题2】选出加横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
D.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 师之不复,可知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晚次①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D.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注]

君讳家子宝子建宁同乐人也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来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剪。

其词曰:山岳吐精,海诞睹光。穆穆君侯,震响锵锵。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仞,循得其墙。馨随风烈,耀与云扬。鸿渐羽仪,龙腾风翔。矫翮凌霄,将宾乎王。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庶民子来,挚维同响。周遵绊马,曷能赦放。位才之绪,遂居本邦。志业方煕,道隆黄裳。当保南岳,不骞不崩。享年不永,一匮始倡。如何不吊,歼我贞良。回抱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幽潜玄穹,携手颜张。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肃雍显相。永惟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闺铭斯诔,庶存甘裳。

鸣呼哀哉!

(注)爨宝子畔全柝为《晋故振威样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基啡),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
B.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寨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
C.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察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
D.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B.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弱冠,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君做人通达开朗,高洁谦恭,完全出自天性,他的风度人品,像冰一样高洁,像兰一样贞静。
B.他纯朴的德化,在大晋是众望所归。回忆府君居家尚未出仕时,修身洁行,如鸣在深泽一样,声誉早已传遍朝野。
C.当时不论他蛰居退隐还是入朝侍君,都会受到朝野广大人士的称颂。
D.不奉的是,府君才三十三岁,就卧病卒于任内,他的僚属和百姓无一不惋惜悲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国庭。
(2)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小题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小题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