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其九)①、
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②。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③。
因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④心,无因见明主。
[注]①诗人高适隐居淇上时,曾乘舟沿黄河河道游览沿岸各地,此诗脚为当时所作。②游边地。③舄卤(xìlǔ):盐碱地。④献芹:典出《列子·杨朱篇》,此处指向皇帝进献嘉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自己由北而南的行程,表明下文所见之事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普遍现象。 |
B.“深觉农夫苦”总领中间六句叙述,直白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情感深挚沉痛。 |
C.五六句“虽”“犹”强调天灾不断点明了“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的根本原因。 |
D.此诗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并融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 |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②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大历八年(773 年)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诗人遭诬被贬睦州司马,途径长沙作此诗。②贾谊曾被汉 文帝重用,后被疏远,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达三年。
【小题1】贾谊的经历,经常被后世诗人们写进诗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典。请根据第二单元的学习 内容进行推断,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典故的诗句是
A.尚激抟溟势,期君借北风。(崔涂《喜友人及第》) |
B.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送杜审言》) |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D.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李白《赠崔秋浦三首之一》) |
与元九①书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②,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注]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
B.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
C.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
D.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 |
A.则知仆宿昔之缘 恐年岁之不吾与 |
B.每与人言 欲呼张良与俱去 |
C.何有志于诗者 开国何茫然 |
D.即其愚拙可知矣 其皆出于此乎 |
A.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读后令人感动。 |
B.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的进步观点。 |
C.因文学创作联系现实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
D.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
B.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
庾冰字季坚,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出补吴兴内史会苏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弃郡奔会稽。会稽内史王舒以冰行奋武将军,距峻别帅张健于吴中。时健党甚众,诸将莫敢先进。冰率众击健走之,于是乘胜西进,赴于京都。又遣司马滕含攻贼石头城,拔之。冰勋为多,封新吴县侯,固辞不受。迁给事黄门侍郎,又让不拜。司空郗鉴请为长史,不就。出补振威将军、会稽内史。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夙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冰颇任威刑,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成帝疾笃,时有妄为中书符,敕宫门宰相不得前,左右皆失色。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推问,果诈,众心乃定。进号左将军。康帝即位,又进车骑将军。冰惧权盛,乃求外出。会弟翼当伐石季龙,于是以本号领江州刺史,镇武昌,以为翼援。冰临发,上疏曰:“今强寇未殄,戎车未戢,兵弱于郊,人疲于内,寇之侵逸,未可量也;黎庶之困,未之安也;群才之用,未之尽也。”顷之,献皇后临朝,征冰辅政,冰辞以疾笃。寻而卒,时年四十九。册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祠以太牢。冰天性清慎,常以俭约自居。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临卒,谓长史江虨曰:“吾将逝矣,恨报国之志不展,命也如何!死之日,敛以时服,无以官物也。”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出/补吴兴内史会/苏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弃郡奔会稽/ |
B.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出补吴兴内史会/苏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弃郡奔会稽/ |
C.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出补吴兴内史/会苏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弃郡奔会稽/ |
D.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出/补吴兴内史/会苏峻作逆/遣兵攻冰/冰不能御便/弃郡奔会稽/ |
A.辟,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为“辟”,大臣征召称为“征”。 |
B.长史,是中国历史上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
C.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
D.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 |
A.庾冰品行高洁。在他的带动下,家中诸弟见贤思齐,崇尚礼义,颇受社会舆论赞赏。 |
B.庾冰淡泊名利。他不愿在朝廷为官,主动到地方任职;献皇后想重用他,他也没有答应。 |
C.庾冰勤政贤能。他不分昼夜处理政务,敬贤礼士,提携后辈,获得上下一致好评。 |
D.庾冰清廉俭朴。他不贪占公家的财物,死后没有绢做棺中的被子,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
(1)又遣司马滕含攻贼石头城,拔之。冰勋为多,封新吴县侯,固辞不受。
(2)会弟翼当伐石季龙,于是以本号领江州刺史,镇武昌,以为翼援。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家。【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色彩。 |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翁的特性,睡眠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颔联写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说明他珍惜生活,懂得享受。 |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反映了老年人年纪大而怕冷的特性,也写出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
安乐宫①
李 贺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未盥邵陵瓜②,瓶中弄长翠。
新成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歌回蜡板鸣,左倌③提壶使。
绿蘩④悲水曲,菜萸别秋子。
[注释]①安乐宫:三国时期,吴国所筑官殿,在武昌。②邵陵瓜;一说东陵瓜。召平,秦东陵侯,秦亡,于长安东城种瓜。③左倌(guān):汉恒帝时宦官,封上蔡侯。④绿蘩:绿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汲水,惊起了深井边桐树上乌鸦,动静结合,写出安乐宫如今破败的景象。 |
B.运用典故,写安乐宫中的水如今只能在瓶中泛着绿色涟漪,表达昔盛今衰之感 |
C.宫殿精美,歌声回响,拍板声悦耳,内侍忙碌,展现了安乐宫昔时的繁华盛况。 |
D.虽同为怀古作品,但此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 |
新植海石榴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①。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闭颜色,徂岁②为谁荣?
[注]①蓬瀛;蓮菜和瀛洲。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②徂岁:光阴流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目,先状海石榴形貌之弱小,再写其意气之高远,形神兼备,对比鲜明。 |
B.第三句写海石榴生长的环境,“月”“曙”写意境的皎洁、明亮,以表达诗人的心境。 |
C.颈联写称作珠树、琼英的海石榴,却被人们裁植在长满莓、苔的粪土中,反差强烈。 |
D.“意”“梦”“为谁”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海石榴以生命力,寄托了诗人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