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美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盘曲而难以为器的树木【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我”为抒情主体来表达作者心志,充分体现了“自咏”这一诗题的特点。 |
B.首联的“聊”和“亦”两字暗示了作者此时处境艰难,但是他毫不介意,淡然以对。 |
C.颈联用“老龟”“蟠木”自喻,运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
D.本诗作者是一个生活随意、性格随和而内心坚定的人,这从尾联就可以看出。 |
落日怅望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千里”与“片时”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速度之快。 |
B.颈联以“远烧”之虚景喻“微阳”之实景,一虚一实,把夕阳落山时的情形描述出来了。 |
C.全诗思路清晰,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是先写景后抒情,即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
D.本诗语言炼字形象传神,比如“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 |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出巡至夏口到鹦鹉洲一带,于傍晚时遥望岳阳城的所见所闻所思。 |
B.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远在岳阳城的友人源中丞的思念。 |
C.诗人描绘了一幅寒江夜泊图,孤城、寒角、独树、夜船营造出凄寒孤怆的意境。 |
D.运用贾谊忧心汉室却遭贬谪的典故,意在表达诗人对贾谊的深切同情和自伤自怜。 |
古风(其四十九)
李 白①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②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注:①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世。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欲见到玉真公主,希望陈诗于帝王之前。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垍之冷遇,败兴而归。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有不遇之慨,遂化用曹植《杂诗》“美人迟暮”之意写下此篇。②紫宫:皇帝的居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意思说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有着芙蓉一般鲜明美好的身姿。 |
B.“皓齿”代指清脆的歌喉,句意说她的清脆的歌喉最终没有发出声来。 |
C.“芳心”句中的“空”字用得巧妙,表现出女子有空闲时间保持情怀。 |
D.“归去潇湘沚”指回到湘江中的小洲上,目的是等待心上人寻觅而来。 |
【小题2】诗句“由来紫官女,共妒青蛾眉”发挥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分”,有何暗示意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程文季字少卿。幼习骑射,多干略,果决有父风。弱冠从父灵洗征讨,必前登陷阵。灵洗与周文育、侯安都等败于沌口,为王琳所执;高祖召陷贼诸将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礼容,深为高祖所赏。世祖嗣位,除宣惠始兴王府限内中直兵参军。是时王为扬州刺史,镇冶城,府中军事,悉以委之。
天嘉二年,随侯安都东讨留异。异党向文政据有新安,文季率精甲三百,轻往攻之。文政遣其兄子瓒来拒,文季与战,大破瓒军,文政乃降。
四年,陈宝应与留异连结,又遣兵随周迪更出临川,世祖遣信义太守余孝顷自海道袭晋安,文季为之前军,所向克捷。陈宝应平,文季战功居多。寻助父镇郢城,及灵洗卒,文季尽领其众。起为超武将军。文季性至孝,虽军旅夺礼,而毁瘠甚至。
太建二年,为豫章内史,将军如故。服阕,袭封重安县公。随都督章昭达率军往荆州征萧岿。岿与周军多造舟舰,置于青泥水中。时水长漂疾,昭达乃遣文季共钱道戢轻舟袭之,尽焚其舟舰。昭达因萧岿等兵稍怠,又遣文季夜入其外城,杀伤甚众。既而周兵大出,巴陵内史雷道勤拒战死之,文季仅以身免。
五年,都督吴明彻北讨秦郡,乃前遣文季领骁勇拔开其栅,明彻率大军自后而至,攻秦郡克之,又别遣文季围泾州,进攻盱眙,拔之。仍随明彻围寿阳。
文季临事谨急,御下严整。每置阵役人,文季必先诸将,夜则早起,迄暮不休,军中莫不服其勤干。每战恒为前锋,齐军深惮之,谓为程虎。以功除散骑常侍,增食邑五百户。
九年,又随明彻北讨。十年春,败绩,为周所囚。十一年自周逃归至涡阳为边吏所执还送长安死于狱中后主是时既与周绝不之知也至德元年,后主始知之,追赠散骑常侍。
选自《陈书·程文季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十一年/自周逃/归至涡阳/为边吏所执/还送长安/死于狱中/后主是时既与周/绝不之知也 |
B.十一年/自周逃/归至涡阳/为边吏所执/还送长安/死于狱中/后主是时既与周绝/不之知也 |
C.十一年/自周逃归/至涡阳/为边吏所执/还送长安/死于狱中/后主是时既与周/绝不之知也 |
D.十一年/自周逃归/至涡阳/为边吏所执/还送长安/死于狱中/后主是时既与周绝/不之知也 |
A.嗣位:文中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嫡长子继承制。 |
B.袭封:与“荫”相同,都是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都是皇帝封赏大臣的制度。 |
C.食邑:中国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
D.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示褒奖。 |
A.程文季作战非常勇猛。程文季在二十岁左右就随从父亲程灵洗出军征讨,每次作战他必定首先登城陷阵;每逢打仗,他常担任前锋,被人称作“程虎”。 |
B.程文季服孝极尽孝礼。父亲逝世后,他统领了父亲的部属,虽然军中禁止丧事礼仪,但他还是因哀痛过度使得形貌非常憔悴。 |
C.程文季受命突袭敌军。章昭达派程文季与钱道戢一道突袭焚毁了萧岿与周军的舟舰,并趁萧岿等的士卒疲惫时,又派程文季在夜晚攻入外城,大获全胜。 |
D.程文季工作特别勤奋。每逢立阵安营需役用人力时,程文季就身先将士,每天早起,直到天黑工作不停,军中没有谁不佩服他的勤劳能干。 |
(1)高祖召陷贼诸将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礼容,深为高祖所赏。
(2)天嘉二年,随侯安都东讨留异。异党向文政据有新安,文季率精甲三百,轻往攻之。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小题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泷洲途中,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 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节选自《南史·陈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
A.除,授予官职,类似表示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的词语还有拜、擢、迁等。 |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
C.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对将帅的敬称。 |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阵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
(1)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此诗或作于离梓州(即江城)之前,或作于抵阆州之后。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
B.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沉重的心境。 |
C.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
D.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 |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櫻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盘玉著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需: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成都的樱桃应季而红,村农热情“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
B.颔联中上一句“愁”字直接抒发诗人人生的漂泊与愁苦,下一句惊讶于樱桃的“万颗匀圆",情感由愁苦较为惊讶。 |
C.颈联由前两联的写“今日”转为忆“昨日”,尾联“金盘玉箸”承颈联“大明言”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昨日”同到“任转蓬”的蜀地,采用了今昔对比手法,。 |
D.这是一首以“朱樱”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语言既平易义有“惊心之辞”,感情丰富,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