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蹇秀才赴临洮①
高适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②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③
倚马见雄笔④,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年),作者时在长安闲居;临洮,边塞重镇,在今甘肃境内。②二毛:花白头发。③阳谷、陇山:均为赴临洮所经之地。④倚马:晋代桓温北征时,曾令袁虎倚马草拟告捷文书,袁虎毛不辍笔,不久就写成了。后以“倚马”指文思敏捷。【小题1】下列对《送蹇秀才赴临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蹇秀才渴望事业顺利而不得的情状,暗示不得志也是其赴边的原因之一。 |
B.第二句颇有意义,其中有同情,有遗憾,也隐含着对友人年高而不丧志的赞赏。 |
C.“莫厌陇山高”在批评友人畏难情绪的同时,也巧妙写出陇山山高难行的特点。 |
D.全诗虽然重在写送蹇秀才赴边,但字里行间也暗含作者对建功边塞的向往之意。 |
古 风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
【小题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A.首联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其中“云外惊飞”写大雁为躲避射击不得不极力高飞,而一“哀”字则写出了大雁群飞时的无序之状和凄惨叫声。 |
B.颔联想象早雁南飞途中情形。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耸立,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景象凄凉,令人心碎。 |
C.颈联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到南方后,即使是春天了也不要忙于回去。 |
D.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地人民形象,诗中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南逃的难民,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难民的深切的同情。 |
赠卫八处士①(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注)①本诗作于759年春,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三年多。48岁的杜甫在回华州途中拜访了故友卫八处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参二星东西相隔,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诗人以此表达分离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
B.“今夕何夕”意为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呢,反问中表现出重逢旧友的兴奋喜悦之情。 |
C.“共烛”与“访旧”两个冷情境与“热中肠”形成反差,表现诗人内心悲喜交加。 |
D.本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写拜访旧友,但诗人的心境以及文字风格均不同。 |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
D.诗歌最后一句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其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
C.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
D.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
于谨字思敬。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注]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节选自《周书·于谨传》)
[注]护:字文护。【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B.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C.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D.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A.《孙子》,春秋时期孙武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
B.阙,可指皇宫前面两侧除望的楼台,又可作朝廷的代称。“诣阙”文中指去朝廷。 |
C.乞骸骨,原意是请求归葬故乡,是古代的臣子请求君王宽恕以保全性命的说法。 |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
A.于谨善于谋划。也列河率众一起归附,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拦击,于是提出计策,被广阳王采用,大败贼兵。 |
B.于谨富有才华。他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兵书《孙子》,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太宰元穆赞叹他是个帝王般的人才。 |
C.于谨勇猛刚毅。他一人深入贼营成功规劝也列河等归附;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诉说忠诚。 |
D.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字文护向来特别关照于谨,在群臣聚集在一起议事之时,于谨帮助宇文护争得了掌理军国大事的大权。 |
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儿时欢乐场景的追忆,以儿时之乐衬老境之苦。 |
C.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 |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
【小题2】本诗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小题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
B.颔联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消受。【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侧面描写了韦曲的春景。 |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均寓有兴亡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 隐 《寄南城韦逸人》);“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