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兴八首(其七)①
杜甫
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③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④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秋兴八首: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所作,共8首。②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③织女:《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④菰米: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汉时功”“武帝旌旗”,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洋溢着欢快的抒情色彩。 |
B.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池中粉荷纷纷凋落。该联借助菰米、莲蓬无人采摘这一细节,点染出清秋的冷落凄凉。 |
C.尾联中“鸟道”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路陡峭唯有飞鸟可行,借关山阻隔之痛,反映诗人政治上的坎坷艰难。 |
D.诗人驻足夔州,心念长安,将唐朝的“昔盛”与“今衰”结合,将诗人的暮年漂泊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契合,意境苍凉,感情真切。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1】这首诗歌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诗,从题材上看属于____________诗。【小题2】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首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你认为诗歌首句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②。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③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②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③适,偶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至四句写英灵来投、隐者改志,可见当时士人积极用世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
B.五至六句点“落第”之题。金门是汉代皇帝召见贤士之地,金门远,则是名落孙山了。 |
C.七至十四句说送别之意。诗人置酒饯行,不舍难离,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 |
D.全诗围绕“落第”“还乡”展开,有劝慰,有惜别,但更多鼓励,整体基调令人振奋。 |
早梅
齐巳(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初见水边盛开的早梅的惊喜之情。 |
B.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张诗疑梅为雪,写出了寒梅花发,形色似玉如雪。齐诗则通过朔风、深雪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 |
C.齐诗语言浓艳,描写精细,工笔刻画出了早梅的“素艳”、“幽香”,极具个性,创造了一种细腻精致的审美的境界,诗中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 |
D.齐诗中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早梅的不畏严寒、傲然独立、雪夜独开,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着自信的思想感情。 |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
B.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
C.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
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雄奇壮丽,起语不凡,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可谓 “惊天动地”。 |
B.颌联由首联的“村”而到“人”,短短两句,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给人一种无比广大而空阔的沉重之感。 |
C.颈联的“省识”一句,说元帝从图画里识得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追悔莫及,在月夜之时翘首伫立,等着昭君魂魄归来。 |
D.诗的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昭君“怨恨”的主题:“恨帝始不见遇”和怀念乡土故国的“怨思”。 |
房陵王杨勇,小名睍①地伐。周世以武元军功,封博平县侯。及文帝辅政,立为世子,拜大将军,封长宁郡公。出为洛州总管,总统旧齐之地。后征还京师,进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诸禁卫皆属焉。文帝受禅,立为皇太子,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贽决。帝欲徙人北实边塞。勇上书谏,以为:“恋土怀旧,人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人不堪命,致有逃亡。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令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上览而嘉之,遂止。勇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是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帝每纳之。尝文饰蜀铠,帝见而不悦,因诫之曰:“我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帝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人之上恐汝忘昔时之事,故赐汝旧刀一枚,应知我心。”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帝知之,曰:“东宫如此,殊乖礼制。”下诏:“宜悉停断。”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后晋王广来朝,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后始构夺宗之计。勇知其谋,计无所出。晋王又令段达私货东宫幸臣姬威,令取太子消息,于是内外諠谤,过失日闻,帝惑之。开皇二十年九月,帝曰:“此儿不堪承嗣久矣。今欲废之,以安天下。”左卫大将军元旻谏曰:“废立大事,天子无贰言。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辞直争强,声色俱厉,帝不答。时姬威又表告太子非法,于是勇及诸子皆被禁锢。杨素舞文锻炼,以成其狱,勇由是遂败。
时勇自以废非其罪,频请见上申冤,皇太子广遏不得闻。帝遇疾而崩,广秘不发丧,矫诏赐勇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①睍:音xiàn。【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帝/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人之上/ |
B.我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帝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人之上/ |
C.我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帝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人之上/ |
D.我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称帝/心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人之上/ |
A.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出来做官。文中“出”就是后一种意思。 |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为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与之意义相同的还有“兼”“判”。文中内史御正官级低于大司马。 |
C.受禅:上古时推荐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退让给的帝位。 |
D.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
A.杨勇在北周时多次被晋封,颇受赏识。因武元军功被封为博平县侯,文帝辅政时,拜大将军,封长宁郡公,后又晋上柱国等职,并统领京师所有的禁卫军。 |
B.杨勇了解时局,遇事有见地。文帝欲迁百姓充实北部边地,杨勇认为主暗时昏才使百姓流离失所,如能使百姓沐浴恩德,他们定会返归本土,移民入边劳民伤财。 |
C.杨勇喜奢华铺张,受到训诫,杨勇曾因装饰一件蜀地的铠甲,受到文帝告诫,后又因摆设宴乐接待朝臣,被文帝斥责违背礼制,下诏令其停止。 |
D.杨勇率直任性,遭人构陷。杨勇行事直率,加之晋王杨广构陷,致使朝廷内外诽谤不断,文帝被谗言迷惑,不理睬左卫大将军元旻劝谏,废除他太子之位,下旨将他赐死。 |
(1)勇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是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帝每纳之。
(2)杨素舞文锻炼,以成其狱,勇由是遂败。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
塞上曲二首
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
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频”字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万里”两词并提,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为下文高祖采取和亲政策做了铺垫。 |
B.“旌帜满阴山”写出汉朝军力的强盛,对匈奴有了压倒性优势;“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誓言和坚定信念。 |
C.两首诗题为“塞上曲”,表明这是边塞诗,而以汉代唐是唐人传统,所以两首诗虽表面上写汉,实则写今,别有寄托。 |
D.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汉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贬,以班超的典故抒胸中抱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五首·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当时,避难于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闽州(今四川省闽中市)一带的杜市获知好友严式(即诗题中的“严郑公”)再度出任成都兼剑南节度使,便决定返回成都并整修羊堂。②黄阁老:仍指严武。当时严式在帮中有黄门侍郎官职,故有此称。【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绘了成都草堂被损毁的情景,“沙崩损药栏”“江槛落风湍”都是写实。 |
B.颔联的“恨不”“应须”用语斩截,态度决绝,体现了诗人憎爱分明的强烈思想情感。 |
C.诗的颈联二句,诗人亦喜办忧。喜的是再友人关顾生计有了着落;忧的是多年流离,身体已衰朽。 |
D.诗的结句“信有人间行路难”意味悠长而深远。其中,既有家国之优,也有诗人的身世之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