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评]“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小题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 ▲(人名)。
【小题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美的?
【小题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 |
B.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 |
C.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 |
D.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和行伍,也泛指军队。 |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继承、接续。 |
D.“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位。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送酒食。 |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辅佐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去,由于子高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渐渐集合了一些溃败散逃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
B.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
C.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②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是唱和之作。中书舍人贾至作诗一首,岑参、杜甫、王维都作了和诗。②剑佩:带剑、垂佩绶,此指禁卫军的武装。③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鸡鸣”“曙光”在交代早朝时间的同时,也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 |
B.第二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形象鲜明。 |
C.颔联写早朝,由此联可以想象皇宫的金碧辉煌和早朝场面的气势恢宏。 |
D.尾联有恭敬、谦逊意味,也流露出和王维等诗人一同和诗的真实感受。 |
【小题2】人们对“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姓旗露未干”这一联颇为赞赏,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①,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用“节物”点明时令重阳,后句“未开花’暗示出诗人已年老。 |
B.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仕途坎坷、家田荒芜却身处天涯的近况。 |
C.诗人用“东篱”的典故,凸显主题;用“白衣”“乌帽”作借代,意味深长。 |
D.颈联将门前的冷清与显贵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抒发恍如隔世的感叹。 |
【小题2】本诗尾联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指出并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毅累叶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文皎于青溪战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隶王僧辩,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丰侯萧循讨陆纳于湘州。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馀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以功授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高祖受禅,毅与弟樊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瑱进讨巴、湘。累迁武州刺史。太建初,转丰州刺史,封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率众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于颍口,齐援沧陵,又破之。七年,进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渡淮,对清口筑城,与周人相抗,霖雨城坏,毅全军自拔。寻迁中领军。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将兵围寿阳,诏以毅为都督北讨前军事,率水军入焦湖。寻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荆州刺史。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及隋兵济江,毅谓仆射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须锐卒数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诸将咸从其议。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徐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 |
B.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徐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 |
C.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徐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 |
D.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徐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 |
A.假节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就会收回。 |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
C.受禅,也叫禅让制,是指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
D.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在南北朝前期,主人视部曲为贱日,但并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
A.樊毅出身显贵,英武善战。他家世代为将门,他习武擅射,侯景之乱时,随叔父平叛,叔父战死后,他率宗族子弟赴江陵立下功劳。 |
B.樊毅战功赫赫,多次升迁。凭借功劳,他的官职升迁极为频繁,由威戎将军一直升到护国将军,而爵位也依次由伯升到侯再升到公。 |
C.樊毅历尽劫难,身经百战。生逢乱世,他南征北战,历尽磨难。太建年间,他战无不胜,攻克广陵楚子城,又先后击退北齐、北周军队。 |
D.樊毅通晓军事,长于谋略。隋朝军队进逼之时,他分析当时形势,极力主张重兵镇守京日、采石,水陆共同防卫,众将赞同他的建议。 |
(1)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2)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②
朝闻游子③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④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京,指长安.、②李颀,唐代诗人,与魏万结为忘年交。③游子:指魏万。④关城:指潼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
B.颔联中大雁的叫声,使人觉得怅惘,而对抱有满腹惆怅的他乡游子来说更是倍感愁苦,写得情切而意深。 |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写出好像是树色带来寒气,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
D.诗人使用多个能引起羁旅乡愁的意象,如“微霜、鸿雁、砧衣”等,意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
【小题2】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张肜武,中山北平人也。家世寒微。因好学,精力绝人,负卷从师,不远千里。遍通《五经》,尤明《三传》。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诸儒服其强辨。齐神武召入霸府,令与诸子讲说。武成即位,除通直散骑常侍。琅邪王俨求博士,有司以肜武应选,时号得人。及帝侍讲马敬德卒,乃入授经书。帝甚重之,以为侍讲,与侍书张景仁并被尊礼,同入华元殿,共读《春秋》。加国子祭酒、假仪同三司。以景仁宗室,自托于其亲何洪珍,公私之事,肜武常为其指南。与张景仁号二张博士。时穆提婆、韩长鸾与洪珍同侍帷幄,知肜武为洪珍谋主,忌恶之。洪珍又奏肜武监国史,寻除侍中,加开府。大被委任,言多见从,特敕奏事不趋,呼为博士。肜武自以出于微贱,致位大臣,励精在公,有匪躬之节。议论无所回避,左右纵恣之徒,必加禁约。数讥切宠要,献替帷康。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肜武便以澄清为己任,意气甚高。尝谓郑子信曰:“向入省中,见贤家唐令(邕)处分,极无所以。若作数行兵帐,肜武不如邕;若致主尧、舜,身居稷、契,则邕不如我。”长鸾等阴图之。及与侍中崔季舒、黄门侍郎郭遵谏幸晋阳,为长鸾所谮,诛。临刑,帝使段孝言诘之。肜武曰:“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语其政道,令听览之间,无所拥蔽,则臣虽死,犹生之年。”因蕨欷流涕,俯而就戮。左右莫不怜而壮之。其子德冲并在殿廷就执,目见冤酷,号哭,殒绝于地,久之乃苏。
(节选自《北史·张肜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 就业:成就功业。 |
B.与侍书张景仁并被尊礼 尊礼:尊重礼遇。 |
C.见贤家唐令处分,极无所以 处分:处理,处置。 |
D.令听览之间,无所拥蔽 拥蔽:阻塞,遮蔽。 |
A.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
B.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
C.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
D.臣起自诸生/光宠隆洽/今者之谏臣实首谋/意善功/恶无所逃死/愿陛下珍爱金玉/开发神明/数引贾谊之伦/ |
A.张肜武备受推崇,深得皇帝礼遇。琅邪王选他做博士,人们认为选对了人,皇帝十分看重他,让他担任侍讲,准允他进入华元殿。 |
B.张肜武深受信任,为官颇为自信。他历仕两朝,均得信任,尤其在武成帝时期,被委以朝政,意气风发,自比于能辅佐尧、舜的稷、契。 |
C.张肜武一心为公,受冤死而无怨。他励精图治,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被处死的时候,仍然希望皇上开启视听,多关心治国之道。 |
D.张肜武抨击奸邪,为官不避利害。议论朝政得失,他毫不回避;对恣意妄为的人,他加以约束;对韩长鸾等权贵,他也讥讽抨击。 |
(1)大被委任,言多见从,特敕奏事不趋,呼为博士。
(2)其子德冲并在殿廷就执,目见冤酷,号哭,殒绝于地,久之乃苏。
永安简平王高浚,字定乐,神武第三子也。初,神武纳浚母,当月而有孕,及产浚,疑非己类,不甚爱之。而浚早慧,后更被宠。年八岁,问博士卢景裕曰:“祭神如神在,为有神邪,无神邪?”对曰:“有。”浚曰:“有神,当云祭神神在,何烦‘如’字?”景裕不能答。及长,嬉戏不节,曾以属请受纳,大见杖罚,拘禁府狱,既而见原。后稍折节,颇以读书为务。元象中,封永安郡公。豪爽有气力,善骑射,为文襄所爱。文宣性雌懦,每参文襄,有时涕出。浚恒责帝左右:“何因不为二兄拭鼻?”由是见衔。累迁中书监、兼侍中。出为青州刺史,虽颇好畋猎,聪明矜怒,上下畏悦之。天保初,进爵为王。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今因酒败德,朝臣无敢谏者,大敌未灭,吾甚以为忧,欲乘驿至邺面谏,不知用吾不?”人有知,密以白帝,又见衔。八年,来朝,从幸东山。帝作狐掉尾戏。浚进言,此非人主所宜。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浚寻还州,又上书切谏。诏令征浚,浚惧祸,谢疾不朝。上怒,驰驿收浚,老幼泣送者数千人。至,盛以铁笼,置北城地牢下。明年,帝亲将左右,临穴歌讴,令浚和之。浚惶怖且悲,不觉声战。帝为怆然,因泣,将赦之。长广王高湛进曰:“猛兽安可出穴?”浚有雄略,为诸王所倾服,帝恐为害,乃自刺浚。槊每下,浚辄以手拉折之。于是薪火乱投笼,烧杀之。天下为之痛心。
(节选自《北齐书·高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
B.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
C.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
D.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 |
A.“博士”在文中指官职名,一般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B.“郡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北齐时郡公为仅次于郡王的封爵,有实封、虚封两种。 |
C.“驿”指专供古代官员、商旅等人在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
D.“槊”是中国古代骑兵使用的重型武器,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类似于红缨枪的攻击武器。 |
A.高浚年幼聪慧,善于思考。小时候高浚因为聪明而改变了神武帝对他的态度:他提出的有关祭神有无的疑问,使博士卢景裕也无从回答。 |
B.高浚为人耿直,受到记恨。起初,因责备皇帝身边的人不替文宣帝擦鼻子而被记恨;后来直言劝谏皇帝不应嗜酒败坏德行,又遭文宜帝怀恨。 |
C.高浚为人宽厚,很得民心。在青州刺史任上,他宽厚而富有同情心,周围的人对他既敬畏又喜欢;后被朝廷拘捕,青州老老小小几千人哭泣着为他送行。 |
D.髙浚因才殒命,结局悲惨。他被关在地牢铁笼之中,文宣帝本有赦免之心,终因担心其雄才大略会危害到自己而将他杀害。 |
(1)曾以属请受纳,大见杖罚,拘禁府狱,既而见原。
(2)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己后,识解顿进。
袁宪,字德章,幼聪敏。梁武帝修建庠序,其一在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同辈咸嗟服焉。
大同八年,宪时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在学一岁,父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周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馀。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
太建九年,除散骑常侍,兼吏部尚书。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宪曰:“群情喁喁,冀圣躬康复,后事之旨,未敢奉诏。”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后主欲立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徵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卿是何人,轻言废立!”
祯明三年,隋军来伐,后主遑遽将避匿,宪正色曰:“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御前殿。”后主不从,因下榻驰去。宪从后堂景阳殿入,后主投下井中,宪拜哭而出。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 |
B.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 |
C.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 |
D.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 |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B.束脩,捆成一束的十条干肉,是古代相馈赠的一种礼物,也指古代入学拜师的礼物,《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其主要职能是掌管朝廷文官和武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
D.高宗:南朝陈第四代君主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如刘彻的庙号是世宗,刘裕的庙号是高祖。 |
A.袁宪聪慧过人。年少时有令人折服的言论;十五岁时,面对众人围观,能从容辩论;在策试中面对考官刁难,也能自如应对。 |
B.袁宪廉洁淡泊。袁宪为官多年,以担任要职日久为由,上书请求解除职务,但两次被高宗拒绝,反而被委以重任。 |
C.袁宪刚正不阿。皇太子不遵守典章制度,皇帝想要废太子,立始安王为继承人,吏部尚书蔡徵附议,袁宪严厉指责蔡徵。 |
D.袁宪忠心耿耿。在隋军来袭的危急情势下,他没有抛下皇帝自行逃命,而是建议皇帝整理仪容,在前殿接见敌军,保持君主威严。 |
(1)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
(2)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