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间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为送赵都督出征所写,以想象的艺术手法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取胜利不惜牺牲,格调昂扬。
【小题2】(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间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汉地”是赵都督出征的目的地,“柳条青”交代了出征的时节,“柳”字暗点送别这个特定背景。 |
B.颔联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震天军声,“万里”二字极写唐军阵势浩大。 |
C.颈联两句互文见义,无论“辞凤阙”还是“取龙庭”,赵都督都下定了“忘身”“报国”的决心。 |
D.诗歌前两联叙事,后两联则抒情,揭示了赵都督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杀敌戍国的耿耿忠心。 |
【小题2】(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远(其一)
薛涛①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寄外
毛友龙妻②
剔烛亲封锦字书,拟凭归雁寄天隅。
经年未报干秦策,不识如今舌在无?
(注)①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写此诗时薛涛虽与元稹相恋,但已是异地相隔。③毛友龙,浙江衢州人,北宋诗人。此诗是毛友龙赴京赶考未中时,其妻寄给他的。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寄外》第二句中的“归雁”,应指南飞的大雁,此时的季节正是北方的秋季。
【小题2】两首诗同是写闺中女子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但两者的感情基调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远(其一)
薛涛①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寄外
毛友龙妻②
剔烛亲封锦字书,拟凭归雁寄天隅。
经年未报干秦策,不识如今舌在无?
(注)①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写此诗时薛涛虽与元稹相恋,但已是异地相隔。③毛友龙,浙江衢州人,北宋诗人。此诗是毛友龙赴京赶考未中时,其妻寄给他的。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赠远》(其一)中,首句写景,芙蓉花刚刚凋谢,蜀山的秋天也到来了,引发愁绪。 |
B.《赠远》(其一)第二句写女子打开收到的书信,读到信中的内容,禁不住内心忧愁。 |
C.《赠远》(其一)第四句以一个月夜登高望夫的思妇形象结束全诗,使诗歌隽永感人。 |
D.《寄外》首句以细节起笔,描绘了闺中少妇剔亮烛火把写好的信封好要寄给远方丈夫的情形。 |
【小题2】两首诗同是写闺中女子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但两者的感情基调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小题2】(小题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布衣”一词反映了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
B.“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
C.颔联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 |
D.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
【小题2】(小题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等职。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如何。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这首五言排律是中日两国传统友谊之歌,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艰险的画面,使全诗神采焕发,充分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等职。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如何。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开篇便是一声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劈空而来,震人心神,但十分突兀。 |
B.中国以外,哪里为最遥远呢?恐怕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去那里真像登天一样难啊!诗歌前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氛围迷惘深沉。 |
C.诗歌第三联和第四联四句实写友人渡海的情景。“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友人乘船归国,海上波涛汹涌,巨鳌和大鱼出没,画面光怪陆离,神秘、奇诡、恐怖。 |
D.王维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第四联两句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诗人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 |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这两首《白牡丹》,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牡丹
裴潾(唐)
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賞总思紫牡丹。
別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白牡丹
欧阳修(宋)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
(1)对第一首《白牡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欧阳修是如何描绘白牡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同样是写自牡丹,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白牡丹
裴潾(唐)
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賞总思紫牡丹。
別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白牡丹
欧阳修(宋)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晴风庭面揭银杯。
(1)对第一首《白牡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残”,即残春,也叫暮春,应该是每年春天的最后一个月,这和王羲之兰亭集会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 |
B.“惜”是“舍不得错过”之意,和《过泰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字不是一个意思。 |
C.一个“争”字,将世家子弟争先恐后去慈恩寺观赏紫牡丹借以互相攀比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
D.“玉盘”是月亮的别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的别称还有很多,例如:月轮、玉户、婵娟、玉桂等等。 |
(3)同样是写自牡丹,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
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情感显得含蓄蕴藉、低徊起伏,体现了杜诗什么样的风格。
(2)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
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情感显得含蓄蕴藉、低徊起伏,体现了杜诗什么样的风格。
(2)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既设置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
B.这首诗以空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
C.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
D.五六句写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激昂奔放。 |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是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A.第一句写采莲姑娘穿的裙子与荷叶成一色,好像是从一块绫罗上裁剪下来的一 样。 |
B.第二句写荷叶与荷花密密匝匝,到处都是,紧挨着人的脸。 |
C.第三、四句写姑娘入池采莲,简直与莲叶荷花混成一片,难以分辨,只有听到 动听的歌声,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
D.诗人将采莲姑娘的形象与荷池的景象对应着描写,使全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②,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③,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翕忽:(上升)得迅疾的样子。③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E. 九、十两句写王侯们“摇白日”“回青天”,举动足以左右政局,以夸张之笔极力刻画其权势之大。
【小题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②,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③,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翕忽:(上升)得迅疾的样子。③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
B.“隐隐”描绘了长安宫室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形态,“峨峨”则突出了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总结了这一百多年来王侯如星月永恒,而周遭宾客则如云烟消散的历史。 |
D.七、八两句诗人呼应开篇,描写金宫里斗鸡、瑶台边蹴鞠的游乐场景,形象展现大唐之盛,情感浓烈。 |
【小题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馛,陆俟长子也。俟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鄴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迁怀荒镇大将。
馛多智,有父风。文成见而悦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是复逾于父矣!”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兴安初,赐爵聊城侯。出为相州刺史,假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在州七年,家至贫约。征为散骑常侍,人乞留馛者千余人。显祖不许,谓群臣曰:“馛之善政,虽古人何以加之。”赐绢五百匹,奴婢十口。馛之代还也,吏人大敛布帛以遗之,馛皆不受,人亦不取,于是以此物起佛寺焉,因名长广公寺。后袭父爵,改封建安王。
时宋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悬瓠内附,新人犹怀去就。馛衔旨抚慰,诸有陷军为奴婢者,馛皆免之。百姓欣悦,人情乃定。蠕蠕犯塞,车驾亲讨,诏馛为选部尚书,录留台事,督兵运粮,一委处分。
显祖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并固谏。馛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瞻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孝文。延兴四年薨,赠以本官,谥曰贞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2)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
陆馛,陆俟长子也。俟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鄴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迁怀荒镇大将。
馛多智,有父风。文成见而悦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是复逾于父矣!”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兴安初,赐爵聊城侯。出为相州刺史,假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在州七年,家至贫约。征为散骑常侍,人乞留馛者千余人。显祖不许,谓群臣曰:“馛之善政,虽古人何以加之。”赐绢五百匹,奴婢十口。馛之代还也,吏人大敛布帛以遗之,馛皆不受,人亦不取,于是以此物起佛寺焉,因名长广公寺。后袭父爵,改封建安王。
时宋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悬瓠内附,新人犹怀去就。馛衔旨抚慰,诸有陷军为奴婢者,馛皆免之。百姓欣悦,人情乃定。蠕蠕犯塞,车驾亲讨,诏馛为选部尚书,录留台事,督兵运粮,一委处分。
显祖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并固谏。馛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瞻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孝文。延兴四年薨,赠以本官,谥曰贞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
B.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
C.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股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
D.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
A.公,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爵位按照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等。《鸿门宴》中"公为我献之想中的“公”与此意思相同。 |
B.假,指代理、暂代官职。与此同义的词还有“权、署、摄、守”等。《苏武传》中,常惠担任的“假吏”即为此意。正式任命,实授官职可称为“真拜、真除”。“) |
C.禅位,即“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将帝位让给家族里的人,“外禅”指天子禅位于外姓。 |
D.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和太傅,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在朝廷中,官位高,但一般无实际权力。 |
A.陆馛历任多职,治理有方。为政清平,用朋友之礼对待有德行、有名望的州人,用收养子的方式对待诸县豪门中人,使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 |
B.陆馛为官有声望,得到皇帝和百姓的一致认可。治州七年,家境贫寒,被征召散骑常侍时,百姓请求留下,皇帝没有同意,高度赞扬了他并给予赏赐。 |
C.陆馛清正廉洁,坚持操守。朝廷调任陆馛时,当地官吏和百姓收集布帛送给他,他都没有接受,百姓也没有取回,后来用这些物品修建了一座佛寺。 |
D.陆馛体恤民情,善于抚慰。司州刺史常珍奇率众归附时,刚刚归顺的百姓有的离开,有的留下,陆酸奉旨安抚,把投降的军人和沦为奴婢的都赦免了,于是民情安定。 |
(1)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2)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